"自然形成的概率低于千万分之一。"赵院士直言不讳,"但说是古代人造的,又缺乏考古证据。我的假设是——某种史前自然核反应堆的产物。"
他解释道,1972年法国科学家曾在非洲加蓬发现20亿年前的天然核反应堆,证明在特定条件下,自然界可以自发产生核连锁反应。
"也许西藏和西伯利亚的古代医师偶然发现了这种特殊'天铁'的药效,将其制成工具。"赵院士的假设令人耳目一新,"至于传播路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打开电脑地图,标记出新疆、西藏和西伯利亚的几个点:"这些地区都位于古代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上。"
带着新线索回到成都,我们重新审视帕拉塞尔苏斯的手稿。程明用图像增强软件处理了那幅模糊的地图,发现几个被污渍遮盖的关键地名。
"这个符号,"郑淮安指着其中一个标记,"不是藏文,是梵文!意为'药王居所'!"
我们立即请教了川大的印度学教授,确认这是古代印度医者对喜马拉雅山区的称呼。·齐\盛_晓.说+徃- +庚+歆~最,哙!更惊人的是,地图上标记的路线与历史上的"麝香之路"高度重合——这是一条比丝绸之路更古老的药材贸易通道!
"全联系上了!"程明兴奋地调出资料,"麝香之路连接印度、西藏和西域,帕拉塞尔苏斯可能沿此路线到达西藏,学习了'天铁'制药技术!"
正在我们沉浸在这一发现中时,药膳馆前台打来紧急电话:两名自称"文化部特派员"的人要求检查铜铲。
"证件齐全吗?"我警觉地问。
"看起来很正规,但..."
"先稳住他们,我马上回来。"
我们立即兵分两路:郑淮安去联系学校法务,我和程明赶回药膳馆。路上,程明通过关系网快速核实,文化部今天根本没有派任何人来成都。
赶到药膳馆时,两名"特派员"正在前台纠缠。看到我们进门,其中一人立刻亮出证件:"程教授,奉上级指示,需要将贵馆收藏的古代药具送京鉴定。"
我扫了一眼证件,做工精良但有个细微错误——文化部的印章漏了一个小点,这是近期伪造证件常见的破绽。
"当然配合工作。"我假装顺从,同时给程明使了个眼色,"铜铲在保险柜里,请随我来。"
程明会意,悄悄退出去联系保安。我带两人走向后院研究室,故意放慢脚步拖延时间。其中一人不断催促,另一人则警惕地观察四周。
就在我假装输入保险柜密码时,外面传来警笛声。两人脸色大变,转身就跑,被赶到的保安堵个正着。警方后来确认,他们是职业文物盗窃团伙,近期在多地作案,使用的都是高仿证件。
这次未遂盗窃证实了我们面临的威胁有多严峻。在校长支持下,学校为铜铲安排了24小时安保,并安装了多重防盗系统。同时,我们决定主动出击——郑淮安联系了《自然》杂志的编辑,准备发表关于"天铁"的跨学科研究。
论文发表前一周,程明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一个被忽视的细节:帕拉塞尔苏斯手稿中提到的"天铁"制备方法,竟与西藏某寺院珍藏的《医方明论》记载惊人相似!
"这不可能是巧合!"郑淮安对比着两处文献,"看这个步骤——'以磁石引之,置于南北极向',连措辞都几乎一样!"
我们立即联系次仁多吉,请他帮忙查阅寺院医典。三天后,次仁发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医方明论》确实记载了"天铁"制药法,并明确提到这种材料来自"西方佛国"。
"西方佛国..."我翻看着资料,"在藏传佛教中,既可以指印度,也可以指传说中的香巴拉。"
就在此时,艾琳娜发来紧急邮件:她在家中整理爷爷的资料时,发现帕拉塞尔苏斯的一本私人笔记被刻意藏在画框夹层里。笔记详细记录了他在西藏的见闻,包括一座被称为"药师之城"的寺庙。
"笔记中说,"艾琳娜在视频里展示发黄的页面,"城中有九层医殿,最高层供奉着从天而降的'药王石',能治百病。但寺庙位置被墨水污渍遮盖了..."
程明立即将笔记照片导入地图软件,与帕拉塞尔苏斯的路线图叠加。经过地理坐标校正,一个令人震惊的位置浮出水面——当代中印边境的某片争议区域!
"这里现在是军事禁区。"郑淮安倒吸一口冷气,"如果'药师之城'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