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3章 北方铁院的第一课

第3章 北方铁院的第一课

如一片沉甸甸的乌云,笼罩在林野年轻的心头。它远比操场边树荫下的低语更为沉重,那低语或许只是一阵轻风,转瞬即逝,但这阴影却如巨石般压在他的心上,让他难以喘息。

这阴影是如此具体,仿佛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恶魔,张牙舞爪地在他的眼前舞动。它用冰冷的手指,无情地在他的心上烙下深深的印记,让他无法逃避,无法忘却。

林野深知,未来的道路将会充满更多这样的“课程”。这些课程或许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它们都将如这“第一课”一样,给他带来沉重的压力和无尽的挑战。

然而,面对这如影随形的阴影,他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相反,他在深刻洞悉这冷酷现实的同时,内心深处燃起了一股强烈的斗志,开始冷静思考如何在这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探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这信念如同在寒风中点燃的一簇微火,虽然摇曳不定,却顽强地驱散着“第一课”带来的刺骨寒意。林野深知,抱怨环境、愤懑不公,除了消耗自己宝贵的精力,在这个庞大而坚硬的系统面前,无异于蚍蜉撼树。张工佝偻的背影、张明扬起的尘埃、老周麻木的“习惯了”……这些画面反复在他脑海中闪回,构成一幅残酷的生存图景。他不能改变起跑线,无法立刻拥有新设备,更不可能拥有张明那样的“关系网”,但他能掌控的,是自己这双手,和这颗还不愿彻底沉沦的心。

技术,这个曾被他寄予厚望、又在现实落差中几乎幻灭的词,此刻被赋予了全新的、更务实也更悲壮的涵义——它不再是通往“黄金未来”的坦途,而是在布满荆棘与陷阱的轨道上,唯一能用来披荆斩棘、勉强自保的武器。它不能让他飞黄腾达,但或许能让他站稳脚跟,不至于被轻易碾碎。

决心既定,行动便有了方向。林野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开始以一种近乎贪婪的姿态,汲取着一切他能接触到的、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养分,哪怕这养分来自贫瘠的土壤。

,!

课堂上,他不再纠结于吴教授教材里“十年前”的理论是否过时,而是强迫自己吃透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逻辑,理解其物理意义。当钱副教授在云端推演理想模型时,他会在笔记空白处,结合教材上有限的案例或自己有限的想象,尝试代入实际轨道参数(轨距、轨型、轴重),思考模型在现实中的变形和局限。他不再奢望老师能给出答案,而是把课堂当作思维的训练场,逼迫自己去模拟实战,哪怕模拟的对象粗糙不堪。

对于马老师描绘的“未来蓝图”,他依旧保持清醒的距离,但不再嗤之以鼻。他会认真记下那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名称和特性,课后去学校那个藏书有限、网络时断时续的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论文或行业动态简报。不是为了仰望星空,而是为了了解风向。他要知道,系统顶层在推崇什么,未来可能的趋势是什么,哪怕基层离它还很远。这或许能成为他未来在工区里,不被完全视为“土包子”的一点点谈资,或者在极端情况下,成为争取一点点改变的依据。

真正的重心,被他放在了实训和张工的测绘社。废弃的货运支线,成了他的“圣地”。他不再嫌弃那台老旧的ds3水准仪,反而对它产生了近乎偏执的研究欲望。别人下课就收工,他会留下来,反复练习对中整平,摸索在坑洼地面上快速找到稳固支撑点的技巧。他会对着模糊不清的塔尺刻度,一遍遍练习估读,甚至用卷尺实际测量一小段距离,来反向验证自己读数的准确性。他发现,当心完全沉静下来,手指的触感变得敏锐,对仪器微小的晃动和气泡的偏移,能生出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这种在“匮乏中磨砺出的精度”,虽然笨拙、缓慢,却带着一种脚踏实地的力量感。

在测绘社,他成了最沉默也最勤奋的社员。张工指导时,他听得格外专注,笔记做得一丝不苟。操作那台被张明定义为“不太稳定”的索佳set2x全站仪时,他更是倾注了全部心神。他仔细研究说明书(虽然是复印的、字迹模糊的版本),熟悉每一个按键的功能,反复练习建站、设站、测角、测距、坐标测量。他不再幻想用它参与段里的竞测项目,而是专注于榨干这台旧机器的最后一点潜能。他甚至在一次周末加练时,发现并记录下了仪器在特定温度下水平角测量存在微小系统性漂移的规律!当他把这个发现和修正建议写在记录本上,忐忑地交给张工时,张工那张总是严肃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惊讶和赞许。

“好小子!有点钻研精神!”张工用力拍了拍林野的肩膀,力道很大,拍得林野一个趔趄,“仪器有毛病不怕,怕的是用的人不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