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3章 北方铁院的第一课

第3章 北方铁院的第一课

。车门打开,那个在测绘社见过的、穿着崭新工装的“小张”——张明,走了下来。他手里没拿任何测量工具,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正在收拾旧水准仪的林野等人,眼神里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审视和……怜悯?他没有说话,径直走向正在整理三脚架的张工。

“张工,忙着呢?”张明的语气轻松,带着一种熟稔。

“嗯,刚带完实训。”张工头也没抬,继续捆扎着脚架带。

“哦,用这些老家伙带新生啊?辛苦了。”张明笑了笑,目光扫过那台ds3水准仪,语气平淡无波,“我刚从技术科刘科长那儿过来,聊起下个月咱们段里新线路的精测项目。科长说,这次要用那几台新到的徕卡ts16,精度要求很高,得找技术过硬、设备靠谱的人。”他顿了顿,像是随意提起,“我记得咱们社里……好像有台还能用的索佳?要不,也借调过去?给社里同学一个接触高端项目的机会?”他这话看似在提供机会,但语气里却透着一丝施舍的意味,以及更深层的试探——试探张工对那台被他称为“不太稳定”的set2x的态度,也试探着张工在资源分配上的话语权。

张工捆扎脚架带的手猛地一顿,手背上青筋微微凸起。他缓缓抬起头,看着张明那张年轻、光鲜、带着优越感的脸。夕阳的余晖落在他黝黑粗糙的脸庞上,沟壑分明。他沉默了几秒钟,眼神复杂地扫过旁边那几台蒙尘的旧经纬仪,最终,目光落回张明脸上,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种认命的疲惫:“新项目……用新设备好。社里这台索佳……算了,精度指标确实不太稳定了,别耽误了段里的正事。你们用新机器吧,稳当。”

,!

张明脸上的笑容似乎加深了些许,带着一种预料之中的满意。“还是张工顾全大局。那我先走了,段里还有点事。”他点点头,转身走向那辆崭新的轿车,拉开车门,动作潇洒流畅。引擎再次发出低沉的轰鸣,车子绝尘而去,扬起一片尘土。

林野和其他小组成员站在原地,手里还拿着沉重的旧仪器,默默地看着这一幕。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水和机油的味道,也弥漫着一种无声的、令人窒息的压抑。

张工站在原地,望着轿车消失的方向,久久没有动。夕阳将他佝偻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荒草丛生的废弃铁轨上,显得格外孤独和苍凉。他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弯下腰,背起那台沉重的、装着老旧水准仪的箱子。箱子压在他并不宽阔的肩膀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吱呀声。

“收队。”张工的声音疲惫而沙哑,像被砂纸磨过。

林野默默地背起装着塔尺和脚架的袋子,跟在张工身后。每一步踏在松散的碎石道砟上,都发出沙沙的声响。他回头看了一眼那片废弃的支线,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正从锈蚀的铁轨上消失。张明那辆崭新轿车扬起的尘埃早已落定,仿佛从未出现过。

“在匮乏和粗糙中磨砺精度,在忍耐和务实中锤炼技术。”张工那掷地有声的话语,此刻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悲壮而无力。他教会了他们在最差的条件下完成任务,却无法改变他们手中只有“最差条件”的现实。而张明,那个甚至不需要出现在实训场地的人,却轻描淡写地掌控着最新的设备和核心的项目机会。

这,才是“北方铁院”为他上的,最刻骨铭心的“第一课”。它清晰地揭示了这个系统的运行逻辑:资源(设备、机会、前途)的分配,从不遵循纯粹的技术能力或努力程度。血统(张明显然与“刘科长”关系匪浅)、起点(他拥有的资源)、甚至话语权(他能轻易定义一台仪器的“可用性”),这些无形的力量,远比技术本身更能决定一个人的位置和未来。技术可以磨砺,可以精进,但在一个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规则并非对所有人公平的系统中,技术的光芒,往往只能照亮自己脚下那方寸之地,却无法穿透那层层叠叠的、由关系和资源构筑的厚重壁垒。

林野背着沉重的旧塔尺,走在队伍的最后。废弃支线的尽头,是学校那堵同样斑驳的围墙。墙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他忽然想起录取通知书上那句激昂的口号:“开启你的职业征程,锻造大国工匠之基!” 此刻听来,像一句遥远而空洞的回响。

大国工匠?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因操作锈蚀仪器而变得脏污粗糙的双手。或许,他能成为的,只是在最底层、最边缘、用最破旧的工具,默默完成分内工作的……一颗螺丝钉?而张明那样的人,生来就站在更高的起点,轻松地操控着更精密的“工具”,规划着更广阔的“蓝图”。

这“第一课”所带来的阴影,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