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浪潮之下的暗礁
2023年的春天,对于苏晓而言,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齐=3盛?小@D说1网? t更+??新§最¤快?/当她的手正式按在苏氏集团总部大楼那扇刻满岁月痕迹的铜质门把手上时,窗外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比任何季节更替都更为迅猛的变革——全球数字经济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拍打着所有固守传统的堤岸。
苏氏企业,这棵扎根于制造业土壤百年的大树,此刻正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摇晃。它的根系深扎在传统工艺和规模化生产的沃土中,枝干上挂满了“百年老字号”、“匠心传承”的荣誉铭牌。然而,当数字经济的飓风呼啸而来,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厚重叶片,似乎也开始显得滞重而不合时宜。
苏晓坐在顶楼办公室那张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桌面细微的木纹。这张桌子是她的祖父,苏氏的传奇创始人苏承宗当年亲手挑选的木料,请名师打造的。它象征着苏氏的根基,也象征着某种沉甸甸的历史包袱。
“苏总,这是东南亚工厂自动化改造的最新进展报告。”助理小陈将一份文件放在她面前,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苏晓翻开报告,目光快速扫过那些数据和图表。眉头,不可避免地蹙了起来。位于印尼的泗水工厂,是苏氏在东南亚的核心生产基地,承担着集团近三成的产能。半年前,在她的推动下,工厂启动了大规模的自动化改造,这是苏氏迈向数字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然而,现实远比预想的残酷。
“技术壁垒”四个字,像针一样刺痛了她的眼睛。报告里详细罗列了种种问题:进口的高端自动化设备与工厂原有老旧系统不兼容;本地技术工人缺乏必要的数字化操作和维护技能;甚至连最基础的工业网络布线,都因为厂房几十年前的老结构而困难重重。更让她感到压力的是,改造预算已经超出了初期规划的20%,而进度却滞后了近一个月。
“老员工们的意见还是很大吗?”苏晓抬起头,问小陈。
小陈苦笑了一下:“是的,苏总。尤其是那些在泗水工厂干了二三十年的老师傅,他们觉得‘机器冷冰冰的,哪有手感靠谱’,‘花那么多钱搞这些花哨的东西,不如多招几个熟练工’。还有人私下说……说您是‘海归回来的大小姐,不懂咱们老苏氏的土办法’。”
苏晓沉默了。她知道,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难题,更是观念和文化上的碰撞。老牌制造业的基因里,流淌着对经验、对手感、对“人”的绝对信任。而数字化、自动化,意味着将部分控制权交给“代码”和“机器”,这对于习惯了“眼见为实,手摸为真”的老员工来说,无异于一种背叛。
更让她头疼的还在后面。下午的董事会,是她接任ceo以来主持的第二次正式董事会。而议程上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讨论年轻技术团队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中台”方案。
这个方案,是由集团内部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it团队主导设计的。他们的构想是:通过搭建一个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分布在全球的各个工厂、供应链环节、甚至部分销售终端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打通,实现生产流程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最终目标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听起来很美,像所有描绘未来的蓝图一样充满吸引力。但在董事会上,尤其是几位资历深厚、掌管着核心业务的董事眼中,这更像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在纸上谈兵。^1^5~1/t/x/t`.~c?o^m+
“苏总,不是我们不支持创新,”主管生产的李董事,一位在苏氏干了四十年的老臣,率先发难,他的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但这个‘中台’,听起来就玄乎。我们苏氏靠什么走到今天?靠的是每一个零件的精准,每一道工序的火候,靠的是老师傅们手把手传下来的经验!搞这么个虚拟的东西,能算出木头的含水率吗?能知道榫卯敲下去的力道吗?”
另一位负责财务的张董事也附和道:“李董说得对。而且,这个方案预算巨大,要投入几个亿!这相当于我们去年整个东南亚市场的利润了。风险太高,我认为现阶段不适合冒这个险。稳定发展才是首要的。”
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凝重。苏晓能感受到那些投向她的目光,有怀疑,有担忧,甚至有几分等着看她笑话的意味。她知道,这些董事们,大多是看着她长大的,在他们眼里,她或许 still 是那个跟着祖父在车间里玩木屑的小姑娘,而不是一个能带领苏氏穿越数字风暴的掌舵人。
“各位董事,”苏晓深吸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