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27集:清朝柳条边政策与东北户籍封禁

第227集:清朝柳条边政策与东北户籍封禁

立刻加强戒备,再调五百人去齐齐哈尔……”他知道,这不过是杯水车薪。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兵少,而在于这片土地本身——当朝廷用“龙兴之地”的名号将它圈禁起来,拒绝让更多人扎根、建设时,它就成了一块没有血肉的骨架,任人觊觎。

咸丰八年,黑龙江畔的瑷珲城,阴雨连绵。黑龙江将军奕山望着江对岸俄国人新竖起的界碑,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分不清是泪还是雨。桌上的《瑷珲条约》墨迹未干,俄国人用枪炮逼迫他签下了这份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

“将军,”随行的笔帖式哭着说,“俄国人说,这叫‘补偿’,补偿他们‘代管’边疆的辛苦。可咱们……咱们连那里有多少百姓、多少村庄都不知道啊!”

奕山猛地抽出腰间的佩刀,却无力地砍在桌案上。刀光闪过,映出他苍老而绝望的脸。他想起先帝道光爷临终前的遗训,仍在反复强调“固守柳条边,严禁汉人北迁”。可如今,龙兴之地的屏障早已形同虚设,那些被封禁政策忽视的边疆,因为人口稀少、户籍失控,最终成了帝国版图上最脆弱的裂痕。

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有人弹劾奕山“丧权辱国”,却很少有人敢提及那道延续了近两百年的封禁政策。在紫禁城的深宫里,咸丰帝看着东北地图上那片新被标注为“俄国领土”的区域,手指划过“柳条边”的黑线,忽然问身边的军机大臣:“这柳条边,到底是护了祖宗,还是害了祖宗?”

无人能答。

而在遥远的东北,柳条边的界桩早已风化残破,许多地方被流民和野兽踏成了平地。那些曾经被严禁迁入的汉人,如今正沿着被战火撕开的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关东大地。他们不知道什么“龙兴之地”的禁忌,只知道脚下的黑土地能种出粮食,能让他们活下去。只是他们不知道,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时,帝国为保护“龙兴之地”而设下的封禁,早已在边疆的空虚与外敌的叩关中,碎成了历史的尘埃,只留下一道深刻的伤痕,刻在东北的土地上,也刻在近代中国的记忆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