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小,也懂得远水不解近渴的道理,等事情过了,孩子们再回都城。”
过了几日,国师全真子到梁王府上,要做一场法事。杀鸡宰鹅洒狗血地一通折腾,焚香祷告,求道家祖师爷下凡镇妖。最后皆大欢喜,梁王去了心里的膈应,国师好吃好喝,还得了一大笔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王侍郎把妹妹给的一颗大白珍珠直接卖给了韩五娘,要价四万贯,他也觉得要价有点高,心里还在忐忑,却不知女人就没有不喜欢珠宝的。2芭墈书徃 耕新蕞哙韩五娘一眼就看上这颗大珠了,她也算是见多识广的,这些年也没见过这么大颗,这般品质的珍珠,算是可遇不可求的。两人唇枪舌剑一番,最后定价在三万贯。
王侍郎拿了钱手都有点抖,这也太值钱了,六个大钱箱子,拉了一大车。回到家里,把钱送到私库,心里得意得很。
韩五娘在都城是个传奇的女商人,她出身还好,是洛阳韩氏第四房的嫡次女,在家族里排行第五。十七岁那年,家长做主,嫁给洛阳寒门出身的姚氏,丈夫是长房的嫡次子姚方崇。主要韩家家长是个颜控,看姚方崇长得好,身高七尺有余,五官俊秀,皮肤白嫩。一打听,姚二公子读书也不错,写得一手好字,琴棋书画都懂一些。观察这人,行动间很有文人风骨,站如松,坐如钟,喜怒不形于色。现在是寒门士子,如果能中科举,就是奇货自居了。
此时姚氏长房的家主过世三年多了,寡母梁氏没什么主见,就听凭孩子们分了家。姚家家长身体不好,没有纳妾,又死得早,门里就只有兄弟两个,中间还有个女儿。姚家大哥姚方敬是个自私精明的,分得了家里大半家产,奉养母亲。姐姐姚圆圆两年前嫁到洛阳的于家,日子过得不错,也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不怎么管弟弟的闲事。姚方崇那年才十五岁,只分到一个三进的小院,郊外有百十亩薄地,几千贯钱。宅子里有两个中年女仆,身边有两个随身的男仆,他既不善家事,也不会经营,虽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很一般。
韩氏过门时带了不少嫁妆,过门后,韩五娘展现出卓越的经营能力,把嫁妆中的庄园店铺打理得明明白白,日进斗金。姚方崇从此丰衣足食,万事不理,只管认真读书。婚后第三年,参加河南的明经考试,中了举,可惜第二年的春试却落了榜。姚方崇觉得洛阳这边的书院不如都城的书院,先生水平一般,也没什么门路,就盘算着要搬到都城去,准备到都城外着名的清远书院求学。
家族的兄姐大都是冷眼旁观,有聪明的说几句勉励的话,象征性的送来几贯钱以充路费;有观望的,避而不见,装不知道;还有不懂事的,酸言冷语地说些不咸不淡的话。大哥姚方敬道:“二弟,你那么大能耐,洛阳都装不下了?兜里没几个钱,还要去寸土寸金的都城求学,为兄真是万分佩服。不过,弟弟你命好,家里娘子中用,会经营,为兄祝你一路顺风。”话说了,钱却不肯出一文。还是老夫人心疼幼子,送来一百两银子,一套文房四宝。
姚大姐更是连面也没见,着人送过来一件新做的圆领长袍,两包干粮,十贯钱。下人捎话道:“我家夫人说了,女人出嫁从夫,娘家的事爱莫能助。希望您此去都城,能一帆风顺,早日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韩氏是个要强的,既然嫁了穷酸举子,也是不认命的,就变卖了家里的所有产业和自己一部分嫁妆。得了一大笔钱,在都城东南角青龙坊里置了一栋中等的五进大宅子。又在东市盘下一个杂货铺子,利用娘家提供的货源,经营日用百货。姚方崇也如愿进了清远书院,跟大儒方白絮老先生学习。
三年后,姚方崇金榜题名,中了进士第十七名。韩氏高兴,报喜给夫家和娘家的亲戚。姚家大哥大姐听说兄弟考中了,才想着弥补一下关系,咬咬牙都给了一大笔贺礼。韩家也觉得这次投资,有了回报,出钱出力的找关系,让姚方崇留在都城,进了秘书监任职。
姚方崇在秘书监小心谨慎,跟上了秘书大监杨宏大人,六七年下来,就混上了正四品的秘书少监。此时入仕情况各不相同,可以从科举入仕,也可以余荫入仕,少数也有从举荐入仕的。五品以上官员就可以让子孙余荫入仕,致仕后还有退休补贴,所以五品就是一道分水岭。姚大人上了正四品就有些飘了,本来在达官显贵遍地的都城,四品也算不得高官,可是姚大人年龄上有优势啊,才三十有二,到七十岁致仕,日子还长着呢。
韩五娘生意也越做越好,家里的宅子重修了好几次,家具添补了不少。韩氏长袖善舞,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