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医圣传 > 第283集:《苗寨神经网络》

第283集:《苗寨神经网络》

感交集。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胜利,而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一次完美共振。

第三章:智能银脉诊仪与山那边的声音

试验的成功,为项目打开了新的局面。叶尘团队乘胜追击,在银质传感器的基础上,结合蓝牙传输技术和小型化的信号处理芯片,开始研发一款便携式的“智能银脉诊仪”。

这款诊仪的外形设计,借鉴了苗族银项圈和银镯子的元素,既美观又实用。主体是一个银质的圆环,内侧镶嵌着柔性传感器和微型芯片,外侧则有一个小小的显示屏和操作按钮。使用时,只需将银环佩戴在患者的手腕上(寸口脉位置),按下启动键,几分钟内,诊仪就能完成脉象采集、信号处理,并通过内置的ai模型给出初步的辨证结果。

更重要的是,诊仪内置了蓝牙模块,能将采集到的脉象数据和ai分析结果,实时传输到远程的医疗中心或医生的手机上。这意味着,即使在偏远山区,只要有网络信号,当地的医护人员或患者自己,就能通过“智能银脉诊仪”实现远程脉诊。

在研发过程中,苏瑶成为了团队的“特别顾问”。她从苗医的角度,对诊仪的佩戴方式、采集时间、甚至银环的重量和温度都提出了建议。叶尘发现,苏瑶对脉象的感知非常敏锐,她能准确地描述出不同脉象的“感觉”,这为ai模型的进一步微调提供了宝贵的“人工标注”。

“叶工,这个银环戴上去,感觉和我们平时戴的银镯子很像,温温的,很舒服。”苏瑶戴着原型机,感受了一会儿说,“而且,好像真的能让脉的‘振感’更清楚一些。”

叶尘笑了笑:“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苏瑶,你觉得这个诊仪,在你们寨子里能用吗?”

苏瑶眼中闪烁着光芒:“当然能用!阿婆年纪大了,有时候去山那边的寨子看病不方便。要是有这个,我们就能把脉传给山外面的医生看了,好多老人就不用拖着病赶路了。”

苏瑶的话,让叶尘更加坚定了推广“智能银脉诊仪”的决心。他知道,这项技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实验室里的准确率数字,更在于它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那些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

经过几个月的优化和测试,“智能银脉诊仪”正式定型,并申请了专利。叶尘团队与当地的卫健委合作,首先在云栖苗寨所在的偏远山区医疗站进行试点推广。

首批诊仪送达云栖苗寨那天,整个寨子都像过节一样热闹。吴阿婆亲自戴上诊仪,感受着来自现代科技的“银环”。她闭上眼睛,仿佛在聆听某种熟悉的韵律,然后睁开眼,对叶尘和苏瑶点了点头:“好,好东西,有‘气’在里面。”

在试点过程中,叶尘和苏瑶多次来到山区医疗站,指导当地医护人员使用诊仪,并收集反馈。他们发现,诊仪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在远程脉诊中表现出色。

一次,山那边的牛背寨有位老人突然感到腰酸、乏力,当地的村医经验不足,难以判断。村医拿出“智能银脉诊仪”,帮老人戴上,几分钟后,诊仪的屏幕上显示出“肾虚湿阻”的辨证结果,同时,数据已经传输到了省城医院肾病科的远程诊断平台。

值班的医生结合老人的其他症状和诊仪提供的脉象分析,很快判断出老人可能是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轻度水肿,及时给出了治疗建议和转诊意见。如果没有诊仪,老人可能需要跋涉几个小时山路才能到镇上的医院,病情可能会延误。

“太神奇了!就像医生在身边一样!”牛背寨的村医拿着诊仪,激动地说。

试点的成功,让“智能银脉诊仪”很快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它不仅应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筛查,还在其他慢性病的辅助诊断和健康监测中发挥了作用。叶尘团队也在不断更新ai模型,加入更多的病症数据和苗医的诊断经验,让系统更加智能。

第四章:共鸣与传承

在“智能银脉诊仪”推广的过程中,叶尘和苏瑶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一个是致力于用科技赋能传统医学的工程师,一个是传承着古老苗医智慧的年轻学徒,他们的世界看似遥远,却因为“脉诊”这个共同的焦点而紧密相连。

叶尘常常向苏瑶请教苗医的理论和经验,苏瑶也对叶尘口中的“代码”、“模型”充满了好奇。他们一起探讨脉象中的“振感”如何用数据表达,一起思考如何让现代科技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医学的精髓。

“叶尘,我有时候觉得,你们的ai模型就像一个特别聪明的学徒,”一次在苗寨的火塘边,苏瑶看着跳动的火焰,轻声说,“它能记住很多脉的‘样子’,但它会不会像人一样,感受到脉里的‘情绪’呢?”

叶尘愣了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