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医圣传 > 第283集:《苗寨神经网络》

第283集:《苗寨神经网络》

回到省城的实验室,叶尘立刻投入了工作。他将在苗寨采集到的脉象数据,特别是那些包含苗医判断为“肾病相关”的振动模态数据,单独提取出来,输入到ai模型中进行二次训练。

同时,他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苏瑶提到的“银饰”。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银具有极佳的物理传导性和化学稳定性,银离子还有一定的杀菌和促进神经传导的作用。难道苗族“银项圈诊病”的习俗,真的有科学依据?

“小李,”叶尘叫来团队里负责传感器设计的同事,“我们能不能设计一种含有银质材料的脉象传感器?我想试试银对脉象信号采集的影响。”

小李有些疑惑:“叶工,我们现在用的柔性传感器材料已经很先进了,采集精度很高,加银的话……有必要吗?”

“试试就知道了。”叶尘语气坚定,“按照苗寨银饰的常见成分比例,做几个不同银含量的传感器原型。”

与此同时,ai模型的二次训练遇到了瓶颈。尽管加入了苗寨的特殊数据,准确率有所提升,但离苗医的水平还有差距,尤其是在捕捉那些细微的振动变化上,模型显得有些“迟钝”。

叶尘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和冰冷的数字,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苏瑶专注摸脉的神情。那不是单纯的机械感知,而是一种融合了经验、直觉甚至某种“共鸣”的过程。如何让冰冷的代码,也能“感受”到那种微妙的“振感”?

他想起了在苗寨时,吴阿婆说的“以心传手,以手知音”。或许,模型缺少的不是数据,而是对“振动模态”更本质的理解和表达。

叶尘调整了思路,不再仅仅关注传统的脉象特征参数,而是尝试用更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去解析脉象振动中的“时频特征”和“非线性动力学特征”。*9-5+x\i\a`o,s-h-u\o·.¢c-o\m~他将振动模态细分为27种,从频率、振幅、相位、复杂度等多个维度去描述。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团队成员连续奋战了数个昼夜。叶尘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的精神却异常亢奋。

就在这时,小李带着新设计的银质传感器原型回来了。“叶工,这是含银量分别为50%、70%和99%的柔性传感器,表面做了纳米级的粗糙处理,模拟指尖的触感。”

叶尘立刻进行了测试。他让一位志愿者戴上不同的传感器,采集其正常脉象和模拟肾病状态下的脉象(通过医学手段安全诱导)。

结果让他惊喜不已:含银70%的传感器,采集到的脉象振动信号,尤其是那些高频和微弱的成分,明显比传统传感器更清晰、更稳定!银离子的存在,似乎真的增强了振动信号的传导,减少了干扰。

“这就是关键!”叶尘一拳砸在桌子上,“苗族的银饰,不是迷信,是他们千百年实践中发现的‘信号增强器’!”

他立刻将这一发现整合到项目中。一方面,优化传感器设计,采用含银70%的合金材料,制作出更贴合苗医摸脉手感的“银质传感器”;另一方面,将新解析出的27种振动模态特征,以及银质传感器采集到的高质量数据,再次输入ai模型进行训练。

这次训练,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ai模型似乎“觉醒”了,它开始能够捕捉到那些细微的、复杂的振动变化模式,就像苗医的指尖一样,能够“听”出脉中的“异常音符”。

为了验证效果,叶尘联系了省中医院的肾病科,进行了一次严格的临床试验。试验对象是100名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者。

试验分为三组:传统中医脉诊(由三位资深中医师独立诊断)、苗医摸脉(邀请了吴阿婆和苏瑶)、以及叶尘团队的“脉诊神经网络”系统(使用银质传感器和优化后的ai模型)。

过程紧张而有序。苏瑶也来到了省城,参与了这次试验。她穿着便装,坐在诊床前,指尖轻搭在患者的腕上,神情专注。叶尘站在一旁,看着传感器将脉象信号实时传输到电脑,ai模型快速分析,给出诊断结果。

当所有数据统计出来时,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传统中医脉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辨证准确率为75%,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苗医摸脉的准确率更高,达到了88%,展现了其独特技艺的价值。

而叶尘团队的“脉诊神经网络”系统,准确率竟然达到了92%!超过了传统脉诊,也略高于苗医摸脉的平均水平!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小李激动地喊道。

叶尘看着屏幕上的数字,又看了看一旁同样露出惊讶和欣喜表情的苏瑶,心中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