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还整合了现代中药研究的成果,包括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
“我们要让云锦量子机‘读懂’《伤寒论》,‘理解’中药复方的配伍逻辑。”王浩解释道,“每个量子比特对应一个穴位,而在模拟中药复方时,每个量子比特可以对应一味药材,或者药材中的某个有效成分。它们之间的‘纠缠’关系,就是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
数据库构建完成后,第一个挑战来了:模拟中药复方配伍,寻找针对肿瘤化疗副作用的最佳组合。肿瘤化疗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是困扰患者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虽然现代医学有止吐药等对症治疗,但效果有时并不理想,且存在副作用。而中医在减轻化疗副作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陈光团队将问题输入云锦量子计算机:目标是降低肿瘤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基于《伤寒论》方剂数据库,寻找最佳的中药配伍组合。
云锦量子机的核心——那片由蚕丝蛋白量子线“编织”成的“云锦”,在低温环境下高速运转。纳秒级的时间内,量子比特们如同无数个活跃的“穴位”,在“经络”(量子纠缠网络)中传递信息,进行着千万次的药性组合计算、评估和优化。这是传统计算机根本无法企及的速度和维度。
“它在模拟不同药材组合的协同作用,评估每种组合对胃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王浩盯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数据,喃喃自语。
一天后,云锦量子机给出了一个推荐组合:“姜半夏-生姜-大枣”。
“姜半夏、生姜、大枣?”团队里的中医专家李教授有些惊讶,“这三味药在《伤寒论》中确实常用,比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都用到了它们,主要用于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但量子机为什么会特别推荐这三味药的组合呢?”
陈光示意王浩调出详细的分析报告。
“根据量子模拟结果,”王浩解释道,“姜半夏降逆止呕的作用主要与其含有的生物碱类成分有关,但单独使用时,这些成分对胃肠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生姜中的姜酚、姜烯酚等成分,不仅能增强姜半夏的止呕效果,还能中和其部分刺激性。大枣中的多糖和氨基酸等成分,则能保护胃肠道黏膜,调节免疫,同时与生姜、姜半夏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整体的和胃功效。”
“更关键的是,”陈光补充道,“量子模拟显示,这三味药的组合,在分子层面上,其有效成分之间能形成一种特殊的‘量子纠缠态’般的协同效应,使得它们在抑制呕吐中枢兴奋、调节胃肠蠕动、保护黏膜屏障等多个靶点上,作用强度和持久性都远高于单一用药或其他组合。这是传统的药理学研究很难如此精准量化的。”
李教授若有所思:“这就像是中药复方中的‘君臣佐使’,通过量子计算,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它们之间的‘纠缠’关系和协同机制。”
第四章:临床试验与岐黄新篇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陈光团队联合了省肿瘤医院,开展了“姜半夏-生姜-大枣”量子优化组合针对肿瘤化疗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试验。
试验设计很严谨,选取了符合条件的晚期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传统的止吐药物治疗(对照组),另一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按云锦量子机推荐的配比和炮制方法制成的“姜枣半夏合剂”(试验组)。
药物的制备也颇费了一番功夫。周玲亲自指导,按照古法炮制姜半夏和生姜,并严格控制大枣的品种和用量。她笑着说:“这云锦量子机算出的方子,还得用我们老祖宗的法子来做,才地道。”
临床试验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的频率和程度,食欲变化,以及相关的血液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
时间一天天过去,数据逐渐积累起来。当第一个疗程结束,进行中期数据分析时,结果让所有参与人员都感到振奋。
试验组的患者中,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更关键的是,重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试验组比对照组下降了75%!而且,试验组患者的食欲恢复更快,生活质量评分也显着高于对照组。同时,该合剂的副作用很小,仅有极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的腹胀,远低于传统止吐药可能引起的便秘、头晕等副作用。
“太神奇了!”肿瘤医院的张主任拿着数据分析报告,连连感叹,“我从医几十年,见过很多中药方剂用于减轻化疗反应,但效果如此显着且稳定的,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量子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