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张伟、李教授和吴英都感慨万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伟特意来到吴英的工作室,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告诉她。工作室里,吴英正在指导几个年轻的学徒刺绣,空气中弥漫着丝线和布料的清香。
“吴老师,您看,这是应用了您苗绣针螺旋纹原理的心脏导丝模型。”张伟拿出一个放大的模型,递给吴英。
吴英小心翼翼地接过,看着那上面细密的纹路,眼中闪烁着光芒:“真好,真好……老祖宗的手艺,能走到心脏里去,这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
她放下模型,看着张伟:“张医生,我不懂那些高科技,但我知道,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宝贝。你们用现在的技术把它们挖出来,让更多人受益,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张伟点点头,深以为然。这次跨界合作,给了他太多的启发。传统非遗技艺中蕴含的智慧,往往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下来的,虽然没有现代科学的理论包装,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
“吴老师,其实应该感谢您,是您的苗绣技艺给了我们灵感。”张伟真诚地说,“这让我明白,医学的发展,不能只盯着前沿科技,也要回头看看,从传统中汲取智慧。”
如今,“仿生得气针”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开始在一些大型医院推广应用,它不仅用于膝关节手术,还被尝试应用于其他需要精细操作的外科领域和针灸治疗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心脏介入仿生导丝也进入了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正式应用于临床。
这项技术的成功,也带动了更多关于“非遗技艺与现代医学”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的。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吴英的苗绣作品上,也洒在张伟手中的导丝模型上。古老的刺绣针孔螺旋纹,在纳米科技的加持下,从苗寨的绣绷走向了现代医院的手术室,甚至深入到了人体最核心的器官——心脏。
这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创新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智慧不分古今,技艺不分传统与现代,当它们在同一个目标——为人类健康服务——下相遇时,就能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而这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