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医圣传 > 第263集:《苗绣仿生针》

第263集:《苗绣仿生针》

行着操作,每一次提插、捻转,都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手术很成功。而更让张伟期待的是术后的恢复情况。

时间一天天过去,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使用仿生得气针配合恢刺法的患者,术后疼痛更轻,关节活动度恢复更快。最关键的指标——术后粘连率的检测结果出来了!

数据显示,试验组的术后粘连率比对照组下降了整整30%!

“30%!”当这个数字出现在研究报告中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它意味着困扰外科医生多年的术后粘连问题,终于有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张伟兴奋地将这个结果告诉了吴英。电话那头,吴英的声音也充满了喜悦:“张医生,太好了!我们老祖宗的东西,真的帮上大忙了!”

然而,惊喜还不止于此。在对使用过的仿生得气针进行术后检测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纳米级的螺旋凹槽内,竟然吸附了大量的血小板,这些血小板相互聚集,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均匀的生物涂层。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李教授盯着电镜屏幕,喃喃自语,“血小板在针体表面聚集,形成生物涂层,这意味着什么?”

张伟立刻联想到了伤口愈合的过程。血小板的聚集是凝血和伤口愈合的第一步。难道说,这仿生得气针的凹槽结构,不仅能减少损伤,还能主动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伤口愈合?

他们迅速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他们的猜想。仿生得气针的纳米凹槽结构,为血小板提供了良好的吸附和聚集位点,形成的生物涂层不仅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刺激周围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显着加速了伤口的愈合过程。

这个发现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减少粘连本身。它为创伤愈合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通过医疗器械的表面结构设计,主动引导和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

第四章 从膝盖到心脏

仿生得气针在膝关节手术中的成功,以及其意外发现的促进伤口愈合的特性,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骨科的突破,其蕴含的技术原理和生物效应,为更多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大门。

心脏介入手术领域的专家们首先注意到了这项技术。心脏介入治疗中,导丝需要在细小的血管中穿行,对导丝的顺滑度、生物相容性以及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要求极高。传统导丝虽然也在不断改进,但在复杂血管环境中,仍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如果把仿生得气针的纳米凹槽结构应用到心脏介入导丝上,会怎么样?”一位心脏科主任提出了这个设想。

张伟和李教授的团队再次投入到新的研发中。心脏导丝的直径比针灸针更细,通常在0.014英寸左右(约0.36毫米),而且对柔韧性、操控性有极高的要求,这比制作仿生得气针的难度更高。

他们需要重新设计材料和结构。心脏导丝通常采用镍钛合金等材料,具有良好的记忆性和柔韧性。李教授的团队通过调整3d打印参数,成功地在极细的镍钛合金导丝表面,打印出了均匀分布的纳米级螺旋凹槽。

同时,他们还优化了凹槽的结构,使其不仅能减少摩擦,还能更好地吸附血小板,形成生物涂层。此外,他们还在考虑是否可以在涂层中负载一些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或血管保护药物,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重优化。

新的心脏介入仿生导丝很快进入了动物实验阶段。在猪的冠状动脉模型中,这种导丝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它在血管中的推送阻力比传统导丝降低了约40%,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操控性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血管镜检查显示,使用仿生导丝的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术后血栓形成的迹象也更少。

而后续的组织学检查则证实,仿生导丝表面的纳米凹槽确实能吸附血小板形成生物涂层,并且该涂层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黏附和增殖,加速血管损伤的修复。

这一成果让心脏介入领域的医生们欣喜不已。如果这项技术能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心脏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这不仅仅是一根导丝,”一位着名的心脏介入专家评价道,“这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展示了中医‘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在现代精准医学中的无限潜力。”

第五章 传承与未来

仿生得气针和心脏介入仿生导丝的成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