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那植物茎干低矮,叶片呈灰绿色,上面覆盖着一层细小的绒毛,在寒风中微微颤抖。叶片间,结着几颗尚未成熟的、呈紫黑色的小浆果。
“太好了!终于找到了!”林溪激动得几乎要流泪。她和扎西小心翼翼地将这几株珍贵的植物连同周围的土壤一起采集起来,准备带回拉萨的实验室进行初步研究和培育。
在西藏的日子,除了采集药材,林溪还跟着扎西学习了许多藏药的炮制方法。她发现,藏药的炮制讲究时辰、气候、环境,与中医的古法有许多相通之处,又有其独特之处。这让她对“五行相胜膏”的古法炮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章 昆仑雪水与月圆之夜的奥秘
带着采集到的药材,林溪和扎西回到了拉萨。他们在藏医学院的实验室里,对药材进行了初步的鉴定和成分分析,确认了这些药材就是“五行相胜膏”所需的原料。
接下来,就是按照残页上记载的方法进行炮制和调制。残页上的记载十分简略,只提到“依五行之法,分经炮制,合而调之,需以昆仑雪水,于月圆之夜,汲其精,和其膏”。
“昆仑雪水?月圆之夜?”林溪看着这段记载,陷入了思考。这仅仅是古人的一种仪式感,还是真的有科学道理?
“在藏药中,确实有使用特定水源和特定时辰炮制药物的传统。”扎西解释道,“比如有些名贵的丹药,会要求用清晨的甘露水,或者特定雪山的融水。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水质的纯净度、矿物质含量,甚至水的‘活性’有关。而月圆之夜,可能与月相变化对地球引力、磁场等的影响有关,虽然现代科学还没有完全解释清楚,但传统经验认为此时的自然能量场对药物炮制有特殊作用。”
为了遵循古法,林溪决定亲自去昆仑山汲取雪水。她和扎西告别,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昆仑山的旅程。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气势磅礴。她来到昆仑山脉深处的一处冰川脚下,这里人迹罕至,冰川融水汇成清澈的溪流,在岩石间流淌。
此时正值农历十五前夕,月亮一天天变得圆满。林溪在冰川附近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营地,等待着月圆之夜的到来。夜晚的昆仑山寒气逼人,星空璀璨,月亮高悬在天幕上,洒下银色的光辉,映照在冰川和溪流上,宛如梦幻。
农历十五当晚,月亮达到最圆。林溪按照古法,准备了一个干净的、由当地玉石雕琢而成的容器(这是她在拉萨特意请匠人制作的,取“玉性清凉,能助药气”之意)。在子时——古人认为一天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她走到溪流边,用玉瓢轻轻舀取那冰冷刺骨的昆仑融水。
她发现,月圆之夜的融水,似乎格外清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凛冽和纯净。她将水小心翼翼地保存好,带回了实验室。
接下来是炮制药材。林溪按照残页上记载的“五行相胜”之法,将五种药材分别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炮制:有的需要酒浸,有的需要醋炒,有的需要晒干,有的需要烘烤,每一步都严格遵循时辰和火候。
扎西也赶来帮忙,他用藏药传统的“文武火”控制技术,协助林溪掌握炮制的火候。实验室里弥漫着各种药材混合的奇特香气,既有植物的清新,又有炮制后的醇厚。
最后一步,是将炮制好的药材粉末混合,加入昆仑雪水,进行调制。林溪将所有的粉末放入一个特制的铜锅中,然后缓缓倒入那珍贵的昆仑雪水。她按照古法,用一根桑木制成的搅拌棒,顺着一个方向,均匀地搅拌。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搅拌,原本分散的粉末逐渐融合,与雪水形成一种细腻、粘稠的膏体,颜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介于金黄和暗红之间的光泽。而且,随着搅拌,膏体散发出的香气似乎更加浓郁,并且有一种淡淡的、类似月光般的清凉感弥漫开来。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林溪看着眼前的“五行相胜膏”,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第五章 古方新验与现代之光
“五行相胜膏”复原成功后,林溪带着样品回到了中医药大学。她的导师陈教授对此高度重视,立刻组织了团队,对药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临床试验。
首先是成分分析。通过现代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技术,研究团队对“五行相胜膏”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五种药材经过特殊的五行炮制法和昆仑雪水的调制后,产生了一些单独药材中没有的、或者含量极低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协同作用,可能正是其治疗皮肤病的关键。
接下来是临床试验。林溪申请了伦理审批,在医院的皮肤科,对一些长期不愈、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皮肤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