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医圣传 > 第258集:《敦煌医方解码》

第258集:《敦煌医方解码》

高大的石碑吸引了她的注意。

石碑的标题是《唐梵汉翻对字音般若心经》,立于唐文宗开成四年。林溪心中一动,般若心经她知道,但“翻对字音”是什么意思?她凑近仔细观看。

原来,这块碑刻上面刻着《心经》的梵文原文、梵文的汉字音译以及汉文译本,是唐代为了方便学习梵文而制作的对照碑。林溪的目光急切地在梵文音译部分移动,突然,她浑身一震!

“麻曷葛剌……”碑刻上,梵文“mahāgāra”的音译赫然就是这几个字!她猛地想起残页上的那个词!在残页上,“麻曷葛剌”对应的似乎是一种黑色的、有特殊气味的药材。而在这块碑刻的注释中,虽然主要是佛经术语,但“mahāgāra”一词旁,似乎隐约有小字批注,指向一种“西域香料”。

林溪的心脏狂跳起来,她拿出手机,颤抖着拍下碑刻的内容,然后迅速在脑海中搜索相关知识。“mahāgāra”……如果音译是“麻曷葛剌”,在藏药中,有没有类似的发音?她立刻想到了《晶珠本草》——藏医药的经典着作,成书于18世纪,但记载了许多古老的药物。

她顾不上参观其他碑刻,立刻找到附近的图络查阅《晶珠本草》的电子版。在藏药的药材名录中,她果然找到了一种叫做“玛哈嘎拉”的药材,其藏文发音与“麻曷葛剌”极为相似!而根据记载,“玛哈嘎拉”是一种生长在高原地带的菊科植物,根皮呈黑色,有特殊的香气,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的功效。

“找到了!真的找到了!”林溪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她继续对照残页上的其他梵文注音,发现“安膳那”对应着《晶珠本草》中的“昂桑纳”,一种藏药中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材!

原来,残页上的梵文注音,并非直接的梵文译音,而是唐代人在翻译西域(包括今西藏地区)药物名称时,采用的一种特殊的梵汉合璧的注音方式,而这些药物名称,又与后世的藏药有着密切的渊源!

这个发现让林溪豁然开朗。\m?y/r\e`a-d\c-l,o^u/d/._c¢o~m?她立刻联系了远在西藏藏医学院的同学扎西,告诉他自己的发现,并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解读残页上剩余的梵文注音,并确认对应的药材。

扎西在电话那头也很兴奋:“林溪,你这个发现太重要了!《晶珠本草》里确实有很多药材的名称和你说的发音相似,有些甚至可能就是同一种药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译法。你赶紧把残页的扫描件发给我,我们一起研究!”

第三章 雪域高原的药材寻觅

在扎西的帮助下,残页上的“梵文密码”被逐渐破译。“五行相胜膏”的配方终于露出了大致的轮廓。它由五种主要药材组成,分别对应五行,通过特殊的炮制方法,达到调和脏腑、平衡气血、治疗皮肤顽疾的功效。而这五种药材中,有三种都是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珍稀药材,其中一种“雪域龙葵”,更是只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才有分布。

“林溪,配方是解出来了,但这些药材,尤其是‘雪域龙葵’,采集难度极大,而且现在是不是还存在,都不好说。”扎西在电话里提醒道。

“无论如何,我都要去试试。”林溪的语气坚定,“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不能让它只停留在纸面上。而且,对于治疗那些顽固性皮肤病,这可能是一个突破口。”

暑假伊始,林溪便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她先到了拉萨,与扎西汇合。扎西是一位年轻的藏医药学者,热情而博学。在他的带领下,两人开始了艰苦的药材寻觅之旅。

他们从拉萨出发,沿着青藏公路一路向西。高原的气候变幻莫测,时而阳光灿烂,时而狂风暴雨,甚至冰雹突袭。林溪克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跟着扎西穿梭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峡谷、草甸湿地之间。

寻找“玛哈嘎拉”(即残页上的“麻曷葛剌”)相对顺利一些,这种植物在海拔3000-4000米的山坡上尚有分布,只是数量不多。他们小心翼翼地采集,只取部分根皮,以保护植株。寻找“昂桑纳”也费了些周折,但最终在一片湿润的河谷地带找到了。

最艰难的是寻找“雪域龙葵”。根据《晶珠本草》的记载和扎西的经验,这种植物喜欢生长在高海拔、气候寒冷、土壤贫瘠的流石滩附近。他们深入到海拔5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深处,这里空气稀薄,每走一步都耗费巨大的体力。

一天下午,在一片裸露的、布满碎石的山坡上,扎西突然停下脚步,指着石缝中一丛不起眼的植物喊道:“林溪,快看!是雪域龙葵!”

林溪赶紧凑过去,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