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418章 晨雾中的道尺

第418章 晨雾中的道尺

平板,调出一组实验数据,\"我让实验室分析了缅甸本地的藤类,这种''黄金藤''在热带雨林里生长了三百年,纤维强度是普通藤条的2.5倍,天然含有防霉成分。\"她的声音突然低了两度,\"其实...我调令上写着,从肯尼亚转岗时,公司本来想派我去中东。但我主动申请了缅甸——这里有红椿木,有克钦族,有...和非洲相似的温度。\"

晨雾里传来汽笛声,是运送枕木的火车进站了。波尚大叔裹着靛蓝色的隆基(克钦族传统披肩),扛着根红椿木从铁轨那头走过来,木头上还沾着新鲜的树脂,在晨光里亮得像琥珀。他经过阿米娜身边时,用克钦语说了句什么,阿米娜笑着回应,林野虽然听不懂,但看得出两人都笑得很开心——这是他观察到的细节:波尚大叔最近总在午休时教阿米娜唱克钦民谣,而阿米娜则教会了他用手机拍茉莉花,说要\"把克钦的花香传给全世界\"。

\"林工,阿米娜小姐!\"波尚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打招呼,\"我带了新砍的红椿木,按你们说的尺寸锯的。\"他放下木头,指节叩了叩,\"你们看这纹路,像不像我们克钦族的''目瑙纵歌''舞步?\"

阿米娜蹲下来,指尖沿着木纹游走:\"确实像——我之前在刚果见过类似的树纹,当地人说那是''森林的记忆''。\"她抬头看向波尚,\"如果我们把三根红椿木嵌在一起,中间用黄金藤编成网状,您觉得怎么样?既保留''三根''的传统,又让结构更稳固。\"

波尚眯起眼,像是在回忆什么古老的歌谣:\"我爷爷说过,祖先修路时,会用三根木头代表''天、地、神''。如果藤条能像血脉一样把它们连起来...或许,这会是祖先愿意看到的''新路标''。\"他从怀里掏出个褪色的布包,打开来是几缕干藤条,\"这是我年轻时在森林里找到的黄金藤,泡过山泉水,晒了七七四十九天,韧性比新的还好。\"

林野接过藤条,对着光看——纤维在阳光下泛着金褐色的光,摸上去像丝绸,却带着金属般的韧性。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微型拉力计,轻轻一拉:\"抗拉强度每平方厘米45兆帕,比标准钢绞线还高15%!\"他抬头看向阿米娜,\"这数据够发篇论文了。\"

\"论文?\"波尚大叔笑出了满脸褶子,\"我爷爷要是听见,准要说''铁路要扎根土地,不是扎根纸页''。\"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挖地基的工人,\"你看那几个景颇族小伙子,昨天还跟我学用红椿木刻''目瑙纵歌''的图案,说要刻在桥墩上——说是要让火车经过时,能听见祖先的鼓点。\"

林野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几个戴斗笠的年轻人正围在测量仪旁,其中一个皮肤黝黑的景颇族小伙子举着刻刀,正往枕木模型上雕花纹。阳光穿透晨雾,照在他们身上,把影子拉得老长,和铁轨的影子交织在一起,像一幅会动的织锦。

\"阿米娜,\"林野合上笔记本,\"你那个肯尼亚贴纸,能借我看看吗?\"

她愣了愣,从帆布包上揭下那张有些卷边的贴纸,递过去。贴纸上,乞力马扎罗山的雪顶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下方用斯瓦希里语写着\"jua kali\"(烈日下的工作)。林野摸了摸贴纸边缘的毛边,想起上次在蒙内铁路采访时,一个马赛族老人说的话:\"铁路不是铁家伙,是连接人心的绳子。\"

\"我在蒙内铁路时,工人们总说,铁路要和草原一起长大。\"阿米娜望着正在给枕木刷防腐漆的工人,他们的笑声混着缅语、克钦语、汉语,还有偶尔蹦出的斯瓦希里语单词,\"现在到了缅甸,我想织一条更结实的绳子——用红椿木,用黄金藤,用每个民族的智慧。\"

林野把贴纸还给她,指了指正在讨论的波尚和几个克钦族工人:\"你看,他们已经在商量怎么把''目瑙纵歌''的舞步刻在桥墩上了。\"

晨雾渐散,铁轨在晨光里泛着银亮的光。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几个克钦族小姑娘举着用藤条编的蝴蝶跑过,蝴蝶翅膀上沾着橡胶树的清香。阿米娜把贴纸重新贴好,帆布包上的肯尼亚国旗与胸前的\"和平铁路\"徽章,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两面小小的旗帜,正在讲述同一个故事。

\"林工,\"阿米娜突然指着平板,\"应力监测数据显示,混合枕木的沉降率比标准枕木低22%。\"她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波尚大叔的传统智慧,真的能让铁路更结实。\"

林野看着屏幕上的曲线,又看了看正在指挥工人调整枕木位置的波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