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418章 晨雾中的道尺

第418章 晨雾中的道尺

2036年5月,缅甸妙蛙地区的晨雾裹着橡胶树的清香漫过铁轨。?x/i?n.k?s·w+.?c?o·m\林野蹲在第17号枕木旁,智能道尺的蓝光在他镜片上投下轨距数据——2.01米,比标准值宽了1毫米。这细微的调整,是昨天与克钦族老工匠波尚讨论的结果:\"火车头要是太宽,会蹭到我们晒在路边的茶叶。\"

晨雾里飘来若有若无的桂花香,林野抬头,看见阿米娜正踩着胶鞋往这边走。她的浅金卷发在雾中泛着柔光,工装左胸别着新换的银质徽章——中缅双语\"和平铁路\"在晨光里泛着淡金色,边缘还留着点刚拆封时的毛刺。更显眼的是她斜挎的帆布包,边角磨得发白,露出里面半截肯尼亚国旗贴纸,那是她在蒙内铁路时贴的,边缘已经起了毛边。

\"林工!\"她的英语混着缅语口音,尾音像沾了蜜,\"今天的应力监测数据出来了,但波尚大叔又有新想法。\"

林野起身,用缅语回了个\"萨巴迪\"(你好)。他的缅语是在云南边境跟修中缅油气管道的老师傅学的,发音带着点腾冲口音,波尚大叔总说\"比曼德勒的普通话还热乎\"。阿米娜笑起来,眼角的泪痣跟着动:\"我就说,你该去教克钦族的孩子们说汉语,他们准保爱听你那股子热乎劲儿。\"

阿米娜是项目组里最年轻的\"文化桥梁专家\"。三个月前,林野在雅加达的项目会议上第一次见到她——她穿着印着斯瓦希里语\"jua kali\"(烈日下的工作)的工装,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会议室,说:\"我在蒙内铁路修枕木时,马赛族长老说,枕木间距得按牛群的步幅定,因为铁路要和草原共生。\"当时在场的技术总监推了推眼镜:\"但我们的标准是......\"

\"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阿米娜当场打开平板,调出蒙内铁路五年后的监测数据,\"按牛群步幅调整的区段,轨道沉降率比标准区段低17%,因为牛群会自然避开松动的地方。\"会议室里静了三秒,总监挠头笑了:\"小姑娘,你这哪是文化专家,是活的工程心理学。\"

后来林野才知道,阿米娜的调令原本是去沙特的沙漠铁路项目。@\¤看#-/书;?君[? £>无??错:?内-?容£她在内罗毕的办公室收拾东西时,上司拍着她肩膀:\"缅甸的克钦族有上千年的山地铁路修筑传统,你去试试,把''本土智慧''那套理论再磨磨。\"她盯着调令上的目的地,突然想起十二岁那年,跟着做野生动物保护的父亲在克钦邦看过一群花鹿——它们穿过森林时,会自觉排成队,最前面的鹿会用角轻触树干,后面的鹿便跟着踩同样的位置,久而久之,林间便踩出一条细窄的小径。

\"或许,铁路也该是这样的小径。\"她把沙特的调令折成纸飞机,扔进了办公室的绿植盆里。

\"波尚大叔说,按克钦族的传统,铁路转弯处的枕木应该用三根红椿木,而不是两根。\"阿米娜递过平板,屏幕上跳动着实时热成像图,\"他说这是''祖先的路标'',能保火车平安。\"

林野接过平板,指尖划过热成像图上标注的红椿木位置。波尚大叔是项目组请来的顾问,七十岁,脸上的皱纹比铁轨的接缝还密,总说自己\"从爷爷的爷爷那辈就开始修路\"。上周林野蹲在铁轨边测轨距时,波尚大叔突然蹲下来,用枯枝在地上画了三个圆圈:\"林工,你看,三根木头像不像我们克钦族的''目瑙纵歌''舞步?天、地、神,各占一根。\"

\"波尚大叔是对的。\"林野翻开笔记本,指节敲了敲红椿木的密度参数,\"红椿木密度高,吸潮后膨胀率比松木低0.3%。我们可以在转弯处做''混合枕木''——两根松木打底,中间嵌一根红椿木。这样既符合力学要求,也尊重传统。\"

阿米娜眼睛一亮,从帆布包里摸出个皮质笔记本,封皮上还沾着肯尼亚草原的红土:\"我在刚果(金)修铁路时,当地俾格米人教过我用藤条固定枕木——藤条的弹性能分散震动。或许我们可以把红椿木和藤条结合起来?\"她翻开本子,里面夹着张照片:深褐色的藤条缠绕着枕木,背景是刚果雨林里参天的猴面包树,几个俾格米小孩正踮脚摸藤条,脸上沾着泥。,卡|&卡>.小μ,说;{网× ,首±发;e

林野凑过去看,指尖轻轻划过照片:\"但藤条在缅甸的潮湿环境里会不会霉变?去年老挝项目就因为藤编防护网发了霉,维修成本......\"

\"所以得选对品种。\"阿米娜快速滑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