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265章 尺痕录

第265章 尺痕录

战斗力。

小组正式成立后,林野并没有急于立刻投入到新的攻关任务中。他知道,团队建设,尤其是这样一个背景各异、需要紧密协作的团队,首先需要的是建立信任和统一思想。

第一次小组会议,没有冗长的开场白,也没有空洞的口号。+优/品+小!说+网? ·更-新·最!快+林野直接开门见山:“咱们这个小组,名字叫特殊工况技术攻关小组。特殊工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是别人不愿意碰、或者碰了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拿出比别人更多的耐心、智慧和勇气。”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成员:“我组建这个小组,不是为了搞什么花架子,也不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用什么方法?不管是正儿八经的理论推导,还是土得掉渣的‘野路子’,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

他看向老王:“老王师傅,您在一线待了这么多年,肯定遇到过不少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您是怎么解决的?”

老王推了推老花镜,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嗨,啥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就是多试试呗。有时候,设备出毛病,说明书上没写,理论书上也没讲,那怎么办?就靠经验,靠感觉,一点点去试,总能找到门道。”

“对,”林野点头,“经验,感觉,还有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路子’,往往蕴含着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理论是重要的,它能指导我们,但现实世界是复杂的,理论往往无法完全覆盖。我们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各种方法的融合。”

他接着看向小李:“小李,你理论基础扎实,我希望你能把我们遇到的问题,用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式去分析和总结。把那些‘野路子’背后的原理,挖掘出来,形成可以复用的知识。”

小李认真地点头:“林工,我明白。我会尽力的。”

“小赵,小周,”林野继续说道,“你们年轻,学习能力强,我希望你们能多跑跑现场,多动手实践。不要怕脏怕累,实践出真知。同时,也要多和老王师傅他们交流,把他们的经验学过来。”

小赵和小周都兴奋地表示赞同。

会议结束前,林野做了一个决定:“从今天起,我们小组内部建立一个共享的知识库。每个人,都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积累的经验,都记录下来,上传到这个库里。不求形式,但求实用。这个知识库,就叫‘尺痕录’。”

“尺痕录?”老王好奇地问,“啥意思?”

林野解释道:“这把道尺,我用了很多年。它测量过无数的钢轨,也测量过无数的‘墙’。每一次测量,每一次使用,都会留下痕迹,就像这尺子上的刻度一样。‘尺痕录’,就是记录下这些痕迹,记录下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一切,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它不是一个华丽的数据库,里面没有那些漂亮的模型和复杂的公式,只有最真实的数字、最直接的方案、最接地气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个‘尺痕录’,我们能把每个人的智慧都汇聚起来,形成我们小组独有的知识体系。”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老王拍着胸脯说:“行!我把我这三十年的‘土方子’都贡献出来!”

小李也表示:“我会负责技术层面的搭建和维护,保证‘尺痕录’的安全和易用性。”

就这样,“尺痕录”开始搭建起来。它没有放在公司统一的服务器上,而是建立在一个加密的本地数据库里,只有小组成员才有访问权限。林野首先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在各种极限工况下使用道尺测量的数据、分析模型和解决方案,系统地整理出来,上传到了“尺痕录”里。这些内容,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理论推导,只有冰冷的数字、精准的模型和直指核心的解决方案,但每一项,都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和智慧。

接下来,老王开始把他那些“土方子”一条条地记录下来,比如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设备内部结冰,如何在不拆卸的情况下处理传感器轻微冻裂等等。小李则开始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尝试用理论去解释其背后的原理,并将其结构化地录入数据库。小赵和小周则开始整理自己手头的工作笔记,以及从其他同事那里收集到的实用技巧。

“尺痕录”的内容,一天天丰富起来。它像一个沉默的仓库,静静地存储着这些来自实践、直击痛点的“干货”。林野并没有强制要求所有人都必须按照他的方式去记录,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让经验得以沉淀、知识得以共享的空间。

起初,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形式,或者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