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检测的全面性,为了所谓的“效率”,放弃那些可能隐藏问题的“角落”。
“将3级伤损预警调整为4级”——这意味着降低报警的敏感度,让那些本该引起警惕的早期伤损,悄无声息地升级为更严重的问题才被注意。
每一条批注,都像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切除那些妨碍“效率”的“病灶”——哪怕那些“病灶”是安全本身。每一次批注,每一次“审批”,都在为“效率”这个虚幻的图腾让路,而每一次让路,都让这台本应守护铁路安全的探伤仪,离“漏检”的深渊更近了一步。
“这他妈根本不是技术参数,是刘成的审批kpi!”林野低声骂了一句,声音嘶哑,后槽牙咬得发酸,几乎要渗出血来。他想起上周技术科例会上,刘成意气风发地拍着探伤仪外壳,对着众人说:“同志们,看看我们的设备效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了!”当时,分管安全的副局长还笑着点头附和:“老刘这审批标准,可是经过大数据验证的,科学,高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数据?林野此刻只觉得一阵反胃。他冷笑起来,这所谓的“大数据”,恐怕就是刘成审批文件上的那些页数和批注数吧!将审批的数量和“效率”强行绑定,再将这种荒谬的绑定,通过某种见不得光的算法,转化为探伤仪的实际参数。这哪里是大数据,这是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编织的一张吞噬安全的巨网!
林野的心跳得越来越快,一种被彻底背叛和愚弄的感觉,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他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惊得头顶的荧光灯管嗡嗡作响,仿佛也跟着紧张起来。他环顾四周,空旷的车间里只有他一个人,冰冷的机器沉默地矗立,像一群无情的审判者。
“审批系数……”林野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词,那是他在查看历史参数时,隐约记得的一个设定。他立刻返回主界面,在系统设置里翻找起来。果然,在“高级参数”的某个角落,有一个名为“判伤系数”的选项。他点开它,屏幕上显示着一个数字:0.3。
“0.3?”林野喃喃重复着这个数字,脑海里飞速地搜索着。0.3厘米,大约是刘成每次审批文件的平均厚度。他记得技术科办公室里,刘成办公桌上那个堆满文件的文件夹,每次审批完,都会增加那么厚厚一摞a4纸,每摞厚度接近3毫米,正好对应0.3这个数字。他之前只当是领导的墨宝,此刻却突然反应过来,那幅挂在技术科墙上、由刘成亲自题写的书法——“严谨高效”,落款是刘成。严谨?高效?这四个字,此刻看来,是如此的讽刺,如此的血腥。那不是对工作的要求,那是刘成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用无数潜在事故堆砌起来的“政绩”标签。
接下来的记录,像一把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地刺入林野的心脏。
[2022-03-18] 校准操作:判伤参数绑定审批系数(系数值=0.3),关联审批人:刘成(技术科科长)
原来如此!林野眼前发黑,几乎站立不稳。早在两年前,就在刘成的授意下,有人(或者就是刘成自己)偷偷修改了系统底层设置,将探伤仪的核心判伤参数,与他的“审批系数”强制绑定在了一起!这个系数值设定为0.3,意味着探伤仪的判伤阈值,不再是基于科学和安全,而是基于刘成审批文件的某种量化指标!
[2022-06-05] 系统提示:当前审批系数0.3,理论判伤阈值=出厂阈值x0.3。建议调整参数以匹配审批标准。
[2022-09-12] 参数调整完成:增益阈值从85db降至62.45db(85x0.3=25.5?不对......哦,原记录可能有误,实际调整值为85-(85x0.7)=25.5?不,当前增益是-23.7db,可能需要重新计算......)
后面的记录变得混乱不堪,显然连系统自己都对这种荒谬的绑定和计算方式感到困惑和矛盾。85乘以0.3等于25.5,但实际调整的增益阈值却不是这个数,而是通过某种更复杂的、甚至可能错误的公式计算出来的。这混乱的记录,暴露了这种“审批校准”机制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靠性。但直到半年前,某条记录突然变得异常清晰:
[2023-05-20] 特殊校准完成:经omega公司技术顾问指导,调整公式修正为“理论阈值x(审批系数+0.1)”。本次调整后,k78-237钢轨伤损漏检率预计提升至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