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调取探伤仪的网络监控模块,试图追踪那些数据包的来源和内容。监控模块显示,那些数据包确实都发往了同一个境外ip,并且使用了强大的加密手段,暂时无法解密。但从数据包的发送频率和大小来看,几乎可以肯定,窃取者正在实时获取他们探伤作业的全部数据,包括那些被恶意芯片隐藏或篡改后的“安全”数据。
林野感到一阵眩晕,他抓起旁边一个专门用于电磁屏蔽的金属袋子,这是用来存放敏感电子设备的。他猛地将换能器整个塞进袋子,袋子立刻将换能器与外界电磁环境隔离开来,阻止了可能还在进行的数据传输。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他必须彻底摧毁这个恶意芯片,或者找到恢复换能器功能的方法。
,!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车间角落一个液氮罐上。液氮的温度极低,可以达到零下196摄氏度。极端的低温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于这种可能利用了特定温度特性工作的记忆合金芯片,低温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他抓起电磁屏蔽袋,快步走到液氮罐前,小心翼翼地打开罐盖,将袋中的换能器整个浸入液氮中。液氮的寒气瞬间包裹了换能器,发出“嘶嘶”的汽化声。换能器表面的温度计显示,温度正在飞速下降。
当温度降至零下196摄氏度时,奇迹发生了。换能器外壳的金属袋上,突然浮现出淡蓝色的全息投影!投影的图像清晰而诡异——正是刘成在审批文件上盖章的虚影!那个红色的公章,仿佛被冻结在时间中,它的光芒在极寒的环境中不再扩散,而是稳定地投射在空气中,组成了一行字:“数据即权力”。
每个笔画,都像是由微小的光点构成,而这些光点,竟然在缓慢地吸收着屏蔽袋和换能器本身散发出的微弱电磁辐射!这行字像是在无声地嘲笑,又像是在揭示一个残酷的真相:数据,无论真假,都掌握在拥有权力的人手中,而他们这些检测员,不过是数据的收集者和执行者。
技术突围:超频写入的博弈
林野看着眼前的景象,没有退缩,反而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既然常规手段无法解决问题,那就只能用更极端的方法。他必须想办法在极端条件下,强行“写入”正确的指令,或者直接烧毁、破坏掉那个恶意芯片。
他扯开车间角落备用电源的连接线,将探伤仪直接接入这个独立的、未经网络连接的供电系统,避免任何可能的外部干扰。然后,他调出探伤仪内置的信号发生器,开始尝试一种高风险的操作——超频写入。
他先将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调至15mhz,这是一个远高于换能器正常工作频率的高频脉冲。然后,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个高频脉冲注入已经被液氮冷却的换能器。他预想,在低温下,压电晶片的某些物理特性可能会发生改变,同时,高频脉冲产生的能量,或许能够在晶片内部形成特殊的物理场。
当高频脉冲注入换能器后,奇迹真的发生了。压电晶片开始发出一种奇特的蜂鸣声,不是之前那种尖锐的故障蜂鸣,而是一种低沉、有节奏的、如同机械心脏跳动的声音。林野立刻调出频谱分析仪,将探针靠近换能器,观察其发出的信号频谱。
在频谱分析仪的屏幕上,代表晶片谐振频率的曲线开始剧烈波动,最终稳定在一个陡峭的尖峰上。这个尖峰的频率,比晶片的标称频率高出了许多。林野知道,这是晶片在极端条件下,其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谐振频率偏移的结果。
“频率偏移-7.5khz。”林野迅速记下这个关键数据。他意识到,这可能就是突破口。他抓起旁边的计算器,开始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计算。他调出之前记录的刘成审批每份文件的平均耗时——12小时。他将这个时间转化为秒数:12小时 x 3600秒/小时 = 秒。然后,他又调出压电晶片的技术参数,其中有一个叫做“品质因数”的参数,记为q值,这里是3600。
他思考着这些数字之间的联系。秒,代表着审批一份文件所需的时间;3600,代表着晶片本身的物理特性。他尝试将这两个数字进行运算: ÷ 3600 = 12。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整数,12。这个数字似乎没有直接的意义,但林野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关键的“钥匙”。
他再次调出信号发生器,将频率微调。他决定将探伤仪的本振信号(即探伤仪内部用于产生超声波的基准信号)调至刚刚测得的晶片谐振频率的奇次谐波,具体来说,就是第三次谐波(3倍频),然后再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微调。他输入“-7.5khz”这个偏移量,将本振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