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块?”老周眼睛瞪圆,“一个月光巡检就得三百!我工资才几个钱?家里老婆子吃药不要钱?儿子房贷不要钱?”他越说越激动,脸涨得通红。
工具房里一片压抑的沉默。精密的轨检数据是悬在头顶的剑,形式主义的徒步巡检数据是勒在脖子上的绳。陈大奎在早会上挥舞着打印出来的数据报表,唾沫横飞地强调:“数据!是安全的基础!是责任的体现!任何造假,都是对铁路安全的犯罪!系统有智能分析,异常轨迹一抓一个准!别抱侥幸心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野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沾满油污的裤子上划动。他的目光落在墙角充电柜里,那一排排段里统一配发的、带有gnss定位功能的防爆巡检手环上。黑色的塑料外壳,小小的屏幕,像个丑陋的电子镣铐。他又想起轨检小车上那复杂精密的gnss/ins系统,以及全站仪棱镜反射的冷光。
一个极其大胆、充满技术挑衅的念头,如同黑暗中的毒藤,悄然滋生——既然无法对抗这数据的牢笼,那么,能否利用更高级的数据,去伪造更低级的数据?用钢轨的“心电图”,去伪造徒步的“足迹”?
契机来自一次偶然的“学习”。
工区新分来一台更先进的轨检小车,厂家工程师来做培训。林野作为班组里学历最高(大专辍学)、对电子设备最“灵光”的年轻人,被陈大奎指派去跟着学操作。工程师在讲解数据后处理软件时,提到了一个功能:“原始数据导出与回放仿真”。
“……这个功能主要是用于教学和故障分析。你可以把一次检测任务采集到的原始gnss/ins数据流,包括时间戳、原始观测值(伪距、载波相位)、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输出的角增量/速度增量、以及组合解算后的位置姿态结果,全部导出为一个加密的二进制文件。然后在软件仿真环境里,设定好起始点坐标,重新加载这个文件,软件就能根据这些原始数据,完全复现出小车当时的运动轨迹和姿态,甚至能模拟生成对应的轨道几何波形图。当然,这需要严格的坐标基准……”
工程师的话像一道闪电劈进林野混沌的脑海!**原始数据流!复现运动轨迹!** 这不就是……制造“幽灵足迹”的关键吗?
培训结束,林野像着了魔。他把自己关在工具房角落,用那台老旧的、用来查规章的工控电脑(性能极其孱弱),疯狂搜索。他搜gnx)、搜ins原始数据协议、搜卡尔曼滤波原理、搜轨迹仿真算法……信息碎片化而艰深,像在迷雾中摸索。但他抓住了核心:只要能拿到一次真实的、在合规线路上进行的轨检任务原始数据包,理论上,他就能在软件里“回放”这次任务,而回放输出的结果之一,就是精确的、带有时间戳的移动轨迹!这个轨迹,完全可以覆盖到徒步巡检的路径上!
难点在于:
1. 获取原始数据包:段里的规定,原始检测数据属于核心资产,检测完成后必须立即通过加密网络上传至段服务器,本地只保留处理后的结果报表。工程师演示时用的,是存储在笔记本本地的一个演示文件。
2. 坐标转换与匹配:轨检小车的轨迹是建立在工程独立坐标系下的(比如以某个cpiii控制点为原点),而徒步巡检手环记录的是wgs-84大地坐标(经纬度)。需要精确的坐标转换参数(七参数或四参数),才能将小车轨迹转换到手环系统能识别的经纬度上。
3. 欺骗手环:如何让手环“相信”这段伪造的轨迹是它自己“走”出来的?手环的定位数据是实时生成并加密的,直接修改上传数据包几乎不可能。
林野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台静静停放的轨检小车和旁边架着的全站仪。一个利用现有设备漏洞的、极其迂回复杂的方案,在他脑中艰难地拼凑成型。
第一步:盗火种——窃取原始数据包。
机会出现在一次临时任务。陈大奎被段里叫去开会,命令林野和赵建国完成k330+100处一处轻微高低不平顺的复测。检测过程很顺利。就在数据采集完成,林野准备按照流程点击“上传”按钮时,笔记本屏幕右下角的网络连接图标突然变成了红叉——工区那破败的无线网络毫无征兆地瘫痪了。
“搞什么名堂!”赵建国骂了一句。
“网络断了,传不上去。”林野“无奈”地报告。
“妈的,破网!”陈大奎的声音从电台里传来,带着不耐烦,“数据先存本地!回来再传!别耽误时间,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