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的低碳高韧型贝氏体钢轨钢,其抗疲劳性能和耐磨性比传统u75v钢轨提升了30%以上!再看这个,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轨枕,重量轻、绝缘性好、寿命长,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马老师讲得眉飞色舞,仿佛自己正站在世界材料科技的前沿。
,!
台下的学生们,包括林野,起初也被这些炫目的图片和“30%”、“未来趋势”等词汇所吸引。然而,当马老师讲到具体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用条件和国内实际推广情况时,问题暴露了。
“老师,”一个来自铁路职工家庭的男生忍不住提问,“您说的这种贝氏体钢轨,价格是普通u75v的多少倍?咱们国家现在大面积铺设的线路,用的主要还是u75v吧?还有那种高分子轨枕,听说在温差大、风沙大的西北地区,老化开裂问题挺严重的?”
马老师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用一种略带敷衍的语气说:“新技术的推广当然有个过程!成本会下降,问题会解决!我们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眼光要放长远!要紧跟世界潮流!不能总盯着眼前那点老黄历!”她迅速切换了ppt页面,指向下一张更炫酷的图片,“再看看这个,智能感知型道砟……”
林野的心彻底沉了下去。前沿?趋势?听起来很美。但现实呢?现实是,他即将踏入的“国立铁路公司”系统,尤其是基层工务段,大量使用的恐怕还是最基础、甚至有些过时的u75v钢轨、混凝土枕木、普通碎石道砟!是那些需要工人拿着道尺一遍遍人工测量、拿着探伤仪一寸寸敲打检测的“笨办法”!这位马老师描绘的“未来”,就像空中楼阁,与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要面对的真实工作环境——那些偏远、艰苦、设备陈旧的工区——存在着巨大的鸿沟。/t^a+y′u¢e/d_u·.·c/o-m-这堂课,更像是给学生们画了一张永远吃不到的大饼。技术?在这里,技术似乎又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画饼”,美好却遥不可及。
课堂上的失望像冰冷的藤蔓缠绕着林野。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实训环节。毕竟,“北方铁院”的宣传点之一就是“重实践”。
第一次《工程测量实训》课,安排在周三下午。地点就在学校后门那片废弃的货运支线上。锈迹斑斑的铁轨掩映在荒草丛中,枕木大多腐朽,道砟散乱。这里,成了学生们接触“真家伙”的场地。
带实训的正是测绘社的指导老师,张伟——张工。他依旧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工装,神情严肃。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组发到一套设备:一台老旧的、漆皮剥落的水准仪(ds3型),一根木制塔尺(刻度模糊),一个简易的平板仪(部件松动),还有几卷皮尺和记录本。
“今天任务:用普通水准测量方法,测出这段废弃轨道a、b两点间的高差。要求闭合差不超过±5毫米。”张工言简意赅地下达指令,没有多余废话。“注意操作规范!仪器对中整平是关键!读数要准!记录要清晰!开始吧!”
林野所在的小组由他、王海、李斌和陈涛组成。四个人围着那台老古董ds3水准仪,都有些手足无措。在学校发的教材上,水准仪的操作步骤写得清清楚楚。但真上手,才发现困难重重。水准仪的三脚架螺丝锈死,调平极其费力。望远镜的调焦螺旋滞涩,影像模糊不清。塔尺的刻度在阳光下反光,读数困难。更麻烦的是,废弃支线的地面坑洼不平,很难找到稳固的转点位置。
林野负责观测。他屏住呼吸,努力调整着仪器。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冰凉的金属基座上。好不容易对中整平(他自认为),开始读书。塔尺在远处被王海扶着,在风中微微晃动。他眯着眼,费力地分辨着十字丝对准的刻度,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要瞪出来了。
“后视读数:1.352米!”林野报出数字,李斌赶紧记录。
换站。重新安置仪器,又是一番与锈蚀螺丝和坑洼地面的搏斗。
“前视读数:1.108米!”
“高差:-0.244米!”陈涛迅速计算出结果。
如此反复,测了几个测站。当最后回到起点闭合时,计算出的闭合差竟然高达+18毫米!远超张工要求的±5毫米!
“怎么回事?!”张工走过来,检查了他们的记录本和仪器,眉头紧锁。“仪器没整平!读数误差太大!转点选在松土上,下沉了!还有你,”他指着记录本上李斌一处涂改的读数,“记录不规范!涂改为什么不签名备注?这数据拿出去就是废纸!”
张工的批评毫不留情,像冰冷的钢针扎在每个人心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