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菊,别在她耳后,"全国我们有十二个这样的基地,都在最适合药材生长的原生环境。"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迎上来,恭敬地鞠躬:"秦总,您来了。"
"李伯。"秦深介绍道,"带我们看看野山参的生长情况。"
李伯热情地带他们参观基地。走过一片片药田,苏乔的专业素养让老药农连连称奇——她能准确说出每种药材的最佳采收时节、炮制方法和配伍禁忌,甚至指出几处细微的种植问题。
"这片浙贝母间距太密了。"她蹲在一片绿叶前,"地下鳞茎会发育不良。"
秦深立刻记下:"通知技术部,立即整改。"
走到半山腰时,一片特殊的区域吸引了苏乔的注意——这里用黑色遮阳网控制光照,土壤也明显经过特殊处理。
"这就是三年生野山参培育区。"李伯骄傲地说,"完全模拟长白山原生环境,连土壤pH值都严格控制。"
苏乔小心翼翼地拨开一株人参的叶子,观察其生长状态:"根系发达,芦头饱满,确实是上品。"她抬头看向秦深,"你们怎么解决连作障碍的?"
秦深挑眉:"连作障碍?"
"就是同一块地不能连续种植同种药材。"苏乔解释道,"人参特别敏感,一般采收后要休耕十年才能再种。"
"我们采用轮作制。"秦深指向远处,"...……"
他侃侃而谈,专业术语信手拈来,苏乔惊讶地看着他。
"家大业大,略懂一点。"
参观完基地核心区。
"饿了吗?"秦深问,"基地食堂准备了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