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法显更是如获至宝。这座古老的寺院,汇聚了众多精通佛法的学者,珍藏着无数佛教经典。法显在此停留多年,与寺中的高僧们深入探讨佛法,潜心钻研每一部经典。
他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在佛前虔诚诵经,随后便投入到学习之中。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繁星点点,都能看到法显在经堂中研读经典的身影。在天竺的日子里,法显不仅学习佛法教义,还收集了大量在中原地区未曾见过的佛教戒律经典,如《摩诃僧只律》《萨婆多部钞律》等。这些经典,对于填补中原佛教戒律传承的空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法显还深入了解天竺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普通民众交流,感受佛教在这片土地上的深远影响。他看到了天竺百姓对佛教的虔诚,看到了佛教如何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都让法显对佛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归程与着书
在天竺求法多年后,法显决定回国。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将佛法真谛带回中原的重任。归程同样充满艰辛,他们选择了海路。
法显等人乘坐着简陋的商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海风呼啸,海浪汹涌,商船在波涛中如一片树叶般起伏摇摆。时常遭遇暴风雨,船身随时都有被掀翻的危险。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击了他们的商船,船身剧烈摇晃,货物被抛入海中,船员们惊慌失措。法显却镇定自若,带领众人诵经祈祷,祈求佛祖保佑。也许是佛祖的庇佑,这场暴风雨终于过去了,商船得以继续前行。
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法显终于回到了中原。此时的他,已年逾古稀,但心中的使命感让他忘却了疲惫。回国后,法显定居在东晋都城建康,与佛驮跋陀罗等僧人一起,开始翻译从天竺带回的佛教经典。
同时,法显将自己西行取经的经历,详细地记录下来,写成了《佛国记》一书。在书中,他不仅记载了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的艰难旅程,还详细描述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政治制度以及佛教在西域和天竺的传播情况。《佛国记》成为了研究五胡时期中西交通和佛教发展的珍贵资料,为后世了解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文化交流的时代,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法显的一生,是为佛法不懈追求的一生。他以六十余岁的高龄,踏上万里西行之路,穿越沙漠、翻越雪山,历经无数磨难,只为寻求佛法真谛。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佛教信徒和文化探索者,成为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