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艰难,却从未想过放弃。
第四章:三战祁山
建兴七年,诸葛亮整顿军马,又一次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目标依旧是祁山。
蜀军行动迅速,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祁山一带。曹魏守军猝不及防,被打得节节败退。诸葛亮运用巧妙的战术,分兵多路,或佯攻,或实打,或迂回包抄,很快便将武都、阴平二郡收入囊中。
这一战,蜀军大获全胜,消息传回蜀汉,举国欢腾,士气大振。诸葛亮也凭借此战,向世人再次证明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曹魏方面,对诸葛亮越发忌惮,开始在边境地区加派兵力,加固城防,时刻警惕着蜀军的再次来袭。
第五章:四出祁山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依然选择了祁山这条熟悉又关键的路线。
此时的魏军,已对诸葛亮的战术有了一定研究,他们严阵以待,准备与蜀军决一死战。诸葛亮却不按常理出牌,他先是派魏延、高翔等将领率领小股部队,不断地对魏军进行骚扰,时而夜袭营帐,时而截断粮道,让魏军疲于应付,难以摸清蜀军的真正意图。
而蜀军的主力,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悄悄地向魏军的粮草囤聚之地——上邽进发。当魏军发现时,蜀军已然兵临上邽城下。诸葛亮指挥若定,迅速攻占了上邽,缴获了大量的粮草辎重,让魏军陷入了被动。
魏明帝曹叡急调司马懿前来救援。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智谋超群,便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任凭蜀军如何叫阵,就是不应战。诸葛亮为了引司马懿出战,使出了各种计谋,甚至派人送如何的服饰去羞辱司马懿,暗示其胆小如如何,可司马懿依旧不为所动。
双方僵持许久,蜀军因粮草运输再次出现问题,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再次退兵。退兵途中,诸葛亮又设下伏兵,待魏军追兵赶来时,伏兵齐出,大败魏军追兵,让魏军不敢轻易追击。
这第四次北伐,虽未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却也让魏军损失惨重,蜀汉的军威更是震慑了曹魏边境,让曹魏上下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又多了几分敬畏。
第六章:星落五丈原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发动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他率领蜀军,出斜谷,屯兵五丈原。此时的诸葛亮,身体已然每况愈下,多年的操劳让他心力交瘁,但他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他在五丈原上,一边调理身体,一边精心布置军事。
司马懿依旧采取老办法,坚守营寨,拒不出战。诸葛亮深知若长期僵持下去,对蜀军不利,于是想出了屯田之策,让蜀军在五丈原附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自给自足,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曹魏方面,对诸葛亮的举动万分紧张,时刻关注着蜀军的动向。可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加重。他自知时日无多,便在病榻上安排后事,将自己的所学所悟,还有对蜀汉未来的期望,都一一交代给姜维等将领。
最终,一代名相诸葛亮,怀着未能兴复汉室的遗憾,病逝于五丈原。蜀军遵照他的遗嘱,有序撤回汉中。
诸葛亮虽已离去,但他多次北伐所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智慧和那忠诚的报国之志,却永远留在了蜀汉军民的心中,也让曹魏此后长期在边境保持戒备,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的故事,成为了蜀汉历史上悲壮而又璀璨的篇章,被后世之人代代传颂,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心中的理想,奋勇向前,哪怕前方荆棘密布,也绝不轻言放弃。
在蜀汉的朝堂之上,刘禅听闻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悲痛万分,他深知蜀汉能在艰难时局中维持多年,全赖丞相殚精竭虑。百姓们听闻此讯,也纷纷自发为丞相设祭,街头巷尾皆弥漫着哀伤的气息。而远在曹魏的君臣,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对诸葛亮的离世深感惋惜,他们明白,自此之后,世间再无这般智谋超群又忠心耿耿的对手了。
姜维等一众将领,谨记诸葛亮的遗愿,继续为蜀汉的安稳和发展努力着,虽然后来蜀汉还是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但诸葛亮的精神,却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天空,让后世之人每每提及,都不禁为之动容,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