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二十集:中央集权初建

第二十集:中央集权初建

,李斯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创造出了更为简便易写的隶书,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各地的官府开始强制要求百姓学习隶书,无论是文书记录还是民间的契约等,都要用隶书来书写。一开始,不少百姓觉得学习新文字困难重重,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习惯了以往的文字写法,根本不愿改变。但朝廷派下来的官吏们耐心地教导,对于那些积极学习的百姓还给予一定的奖励,慢慢地,隶书在全国普及开来,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交流变得更加顺畅,政令的传达也不会因为文字的差异而出现误解了。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采用了法家的思想为主导,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国。朝廷制定了严苛的律法,对违法犯罪行为有着明确的惩处规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也引起了一些儒生的不满。他们认为应当以儒家的仁政、礼治来治理国家,对秦始皇的做法多有批评。

!有一次,在咸阳的一场宴会上,一些儒生借着酒劲,公然指责朝廷的律法过于严苛,还说秦始皇不尊古礼,是个暴君。这些话很快传到了秦始皇的耳中,秦始皇大怒,下令将这些儒生抓了起来。丞相李斯趁机进言,说这些儒生妖言惑众,蛊惑人心,若不加以制止,会影响大秦的稳定,建议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之举。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除了秦国的史书以及一些实用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外,其他各国的史书以及民间私藏的儒家经典等书籍一律焚毁,同时将那些非议朝廷、蛊惑人心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坑杀于咸阳。这一举措虽然在短时间内压制了反对的声音,让法家思想更加稳固地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引起了天下读书人的怨恨,为大秦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第六章:经济制度的变革

为了让大秦的经济能够更好地发展,与全新的政治制度相匹配,秦始皇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便是统一度量衡。以往六国的度量衡各不相同,在贸易往来中常常造成混乱,比如同样是一斗粮食,在秦国和赵国的实际容量就不一样,这让商人们苦不堪言,也阻碍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秦始皇下令将秦国的度量衡标准推广到全国,制作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各地郡县,让官员们监督百姓使用。无论是市场上的买卖交易,还是官府征收赋税等,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

在货币方面,秦朝废除了原六国的货币,统一铸造半两钱作为全国通用的货币。半两钱造型美观,外圆内方,便于携带和计数。朝廷在各地设立了铸币厂,严格把控货币的铸造质量,同时打击那些私自铸造货币的违法犯罪行为。有了统一的货币,商业贸易变得更加繁荣,各地的物资开始频繁流通,咸阳的繁华集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百姓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秦始皇还大力发展交通,下令修建了众多的驰道。这些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道路宽阔平坦,可供多辆马车并行。驰道的修建方便了军队的调动,让朝廷能够快速地将兵力部署到需要的地方,同时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商人可以更便捷地将货物运往远方销售,文化也随着人员的流动在各地传播开来,整个大秦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第七章:盛世之象与隐忧

随着三公九卿制度的不断完善,郡县制的顺利推行,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变革的深入开展,大秦渐渐呈现出了一番盛世之象。

咸阳城越发繁华,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来自各地的奇珍异宝汇聚于此,供达官贵人以及富商们选购。皇宫之中,更是金碧辉煌,秦始皇享受着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带来的一切荣耀与奢华。朝廷的政令能够高效地传达并执行,各地的郡守、县令尽心尽力地治理着地方,百姓们安居乐业,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农田里一片丰收的景象,赋税源源不断地运往朝廷,充盈着大秦的国库。

然而,在这盛世的表象之下,却也隐藏着诸多的隐忧。那严苛的律法虽然让社会秩序井然,但也让百姓们时刻生活在紧张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律法,受到严厉的惩处。焚书坑儒之举更是让天下的读书人对朝廷心怀不满,他们在暗中传播着对大秦不利的言论。

在边疆,匈奴等游牧民族时常侵扰大秦的边境,尽管有蒙恬率领的大军驻守,可始终是个隐患。而且修建驰道、长城等浩大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百姓们的徭役负担极重,许多青壮年都被征调去服劳役,导致农田里劳动力不足,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粮食减产的情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