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上善若水,寻安 > 第162章 边境迷云

第162章 边境迷云

队的考察活动,待中方完成初步评估。彼得罗娃和陈志明悻悻离去,但我知道他们不会轻易放弃。

在专业考古队协助下,我们按图索骥,果然在山洞后方发现了一条被落石堵塞的通道。清理过程中,出土了更多金属碎片和刻有医方的石板。最令人振奋的是,一块保存完好的铜碑上刻着汉、藏、梵三种文字记载的医典!

"这是无价之宝!"川大的藏学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看这段藏文记载——'天铁制药法'的详细流程!"

铜碑记载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古代药师确实发现了特殊陨铁的药效,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制药体系。更惊人的是,文中提到这种知识来自"西天佛国大医",印证了跨文化传播的可能。

就在考察即将结束时,程明在碎石堆中发现了一个小巧的青铜匣子。打开后,里面是五颗保存完好的药丸,旁边绢布上写着"治瘟丹"三字。

"这可能是古代应对瘟疫的特效药!"随队的药物化学专家如获至宝,"如果能分析出成分..."

周教授决定将药丸和部分金属样本送回北京研究。返程前夜,我独自来到山洞外,望着满天繁星,思绪万千。师父的信、老喇嘛的馈赠、铜碑的记载,拼凑出一幅跨越千年的医药传承图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师父,"我轻声自语,"您当年看到的只是这座医药宝库的冰山一角啊。"

回到成都,等待我们的是另一个惊喜:赵院士团队对金属片的分析取得突破。他们在特定条件下观测到了"天铁"的量子自旋效应,这或许能解释其增强药效的机制。

"这不是魔法,是科学。"赵院士在视频中展示数据,"这些金属的原子排列方式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超材料结构,能改变药物分子的振动频率。"

与此同时,边境考古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国际关注。who提议将"药师之城"遗址列为全球医药文化遗产,但争议地区的特殊性质使协商陷入僵局。

一天深夜,药膳馆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冯·霍恩海姆家的艾琳娜。她风尘仆仆,拎着一个防震箱:"程教授,爷爷让我把这个交给您。"

箱子里是那块失而复得的家族"天铁",旁边还有一封信。阿尔伯特博士在信中表示,经过这次事件,他决定将传家宝赠予我们的研究团队。

"爷爷说,"艾琳娜转述道,"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而不是锁在保险柜里。"

我们立即将这块"天铁"与老喇嘛留下的金属片进行比对。结果令人震惊:尽管来自欧亚大陆两端,两者的同位素特征却几乎一致!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郑淮安推演道,"古代确实存在一个横跨欧亚的医药知识网络,而'天铁'是其重要媒介。"

程明提出了更大胆的假设:"也许帕拉塞尔苏斯不仅从东方带回了药具,还可能带回了制药技术。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传统,会不会与这种知识有关?"

为验证这一猜想,我们联系了剑桥大学科学史系。他们提供的资料显示,帕拉塞尔苏斯确实在着作中提到过"东方秘术",并留下了几份与藏医惊人相似的制药配方。

随着研究深入,"天铁"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它不是玄幻小说中的法宝,而是古代药师们通过长期观察和经验积累,发现的特殊材料应用。其增强药效的原理虽然复杂,但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学解释。

边境考古仍在继续,最新消息称发现了更多医典和制药工具。周教授发来的照片中,有一块刻满星座图的石板,似乎记录了"天铁"来源的天象事件。

"我们正在与天文考古学家合作,"他在邮件中写道,"初步判断这可能与公元八世纪的一次超新星爆发有关。"

这个夏天结束时,我们在成都举办了首届"古代医药科技国际研讨会",发布了"天铁"研究的中期报告。会议通过了《成都宣言》,呼吁各国共同保护医药文化遗产,反对商业垄断。

闭幕式上,大屏幕播放着各国古代药具的影像,当铜铲的特写出现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我望着台下不同肤色的学者们,想起师父信中的一句话:

"药无疆界,医者仁心。"

会议结束后,程明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帕拉塞尔苏斯笔记边缘画着一个小符号,与铜铲上的螺旋纹完全一致。他翻出玄静法师的信对照,师父也提到了这个符号——"药师印记"。

"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