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上善若水,寻安 > 第144章 药香弥新

第144章 药香弥新

论与实践相结合。

"太好了!"程明知道后兴奋地说,"爸,我明年就报考中医药大学,到时候就能听您的课了!"

看着儿子闪亮的眼睛,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药膳之道,后继有人了。

随着课程筹备的推进,我开始系统整理《青城药膳录》的内容,将其分成理论篇、药材篇、方剂篇和实践篇。刘教授帮我将晦涩的古文翻译成现代语言,还添加了科学解释。

"程师傅,"她指着电脑屏幕说,"您看,现代研究已经证实,四神汤中的茯苓含有三萜类化合物,确实能增强免疫力。"

我惊讶地看着那些分子结构图,千年药膳的奥秘,正被现代科技一点点揭开。

,!

"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啊。"刘教授感叹道,"用科学验证古法,用古法启发科研。"

与此同时,药膳馆的经营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在程明的建议下,我们开通了线上预约系统,避免了顾客长时间排队;针对年轻群体,开发了几款便携药膳包,附上详细的自制教程;还开设了每月一次的"药膳体验课",让顾客亲手参与制作。

这些改变起初让我不太适应,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此了解并爱上药膳,我也就释然了。时代在变,传播方式也要变,只要核心不变就好。

一个周末的下午,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日本汉方研究所的学者松本先生。他专程来中国考察传统药膳,通过刘教授的介绍找到了我。

"程先生,"松本用生硬的中文说,"日本的汉方药源自中国,但药膳文化却逐渐式微。我想学习您的经验。"

我带着他参观了药圃和厨房,详细讲解了各种药膳的原理。松本认真记录,不时提问:"火候如何把握?药材配伍有何禁忌?"

临走时,他突然问:"程先生,您如何看待药膳的国际化?"

我思索片刻,答道:"药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传播时不能失去本真。就像茶道,无论传到哪,茶还是茶。"

松本深深鞠躬:"您说得对。文化可以交流,但根基不能动摇。"

这次交流让我萌生了一个新想法——为何不将《青城药膳录》翻译成多国语言,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药膳文化?在刘教授的帮助下,我联系了专业的翻译团队,开始了这项浩大工程。

就在一切顺遂时,一个意外打乱了计划。林素在整理药材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检查,竟是长期劳累导致的心肌缺血。

"需要静养至少一个月。"医生严肃地说,"不能再劳累了。"

我握着林素苍白的手,内疚不已。这段时间忙于课程和书稿,店里的大小事务都压在了她肩上。

"药膳馆先关了吧,"我轻声说,"你养病要紧。"

"胡说!"林素虚弱却坚定地说,"刚有起色就关门?不行!"

正当我们争执不下时,程明提出了一个方案:"爸,我马上放寒假了,可以帮忙看店。您专心照顾妈,重要的事情电话联系。"

"你一个人怎么行?"我担忧地问。

"我都十八岁了!"程明挺起胸膛,"从小看您做药膳,基本流程都记得。简单的汤药我能应付,复杂的顾客可以预约等您回来。"

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我勉强同意了。就这样,程明开始了他的"临时掌柜"生涯。我每天去医院前,会准备好当天的药材和配方;晚上回来,再检查他的工作。

出乎意料的是,程明做得相当出色。他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生物化学知识与药膳结合起来,给顾客讲解时生动有趣,深受年轻人喜爱。他还创新了几款药膳饮品,将传统配方与现代口味巧妙融合。

"爸,您尝尝这个。"一天晚上,他神秘兮兮地端出一杯琥珀色的饮品,"罗汉果枇杷露,我加了点薄荷和柠檬,更清爽了。"

我尝了一口,甜中带酸,清凉润喉,确实比传统配方更易接受。"不错,"我点点头,"但罗汉果性凉,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喝。"

"我知道!"程明得意地说,"我给不同体质的顾客准备了不同版本。张爷爷那杯,我加了点生姜呢!"

我惊讶于儿子的细心和悟性。或许,年轻一代的加入,真的能为传统药膳注入新的活力?

林素出院那天,我们全家去了趟青城山。站在太清观前,望着云海翻腾,恍如隔世。

玄诚师兄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听说程明要考中医药大学,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好小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