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医圣传 > 第274集:《深海炼丹炉》

第274集:《深海炼丹炉》

同注入炼丹炉的反应舱。

最初的几天,没有任何明显变化。反应舱内的物质似乎只是简单地混合、溶解。团队成员有些焦虑,但陈默却异常冷静:“嗜热菌的适应和代谢需要时间,我们耐心等待。”

第七天,监测系统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警报。不是故障,而是数据出现了异常波动——反应舱内的砷元素形态检测指标发生了变化。\求!书?帮_ ·最,新-章.节·更/新¢快^

“快!分析砷的化学形态!”陈默立刻下令。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速运转起来。当分析结果出来时,实验室里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兴奋。

“陈博士!快看!砷的形态变了!不再是单纯的硫化砷,出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一位年轻的研究员指着屏幕,声音带着颤抖。

陈默凑近屏幕,仔细看着质谱图和核磁共振谱的数据。那是一种结构复杂的有机砷化合物,其核心结构显示,砷原子与糖分子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砷糖”!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陈默的声音也有些激动,“嗜热菌真的催化了雄黄的转化!它们利用热泉中的硫化物和其他物质,将剧毒的硫化砷分解、重组,生成了这种砷糖!”

更关键的是,初步的毒性测试显示,这种砷糖的毒性相比雄黄和传统炼丹可能产生的三氧化二砷(砒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意味着什么?”一位队员问道。

“这意味着,”陈默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找到了一种安全转化雄黄的方法——‘深海生物转化法’。《抱朴子》里的丹火之术,在万米深海的热泉口,以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诠释和升华。”

接下来的日子,团队乘胜追击,优化反应条件,扩大培养嗜热菌,深入研究砷糖的结构和性质。他们发现,这种砷糖不仅无毒,还保留了雄黄某些潜在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在抑制病毒复制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潜力。

第三章:砷糖之谜与软膏初成

回到陆地实验室,陈默团队立刻投入到“深海生物转化法”的后续研究和应用开发中。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将这一技术转化为实际的药物,首先针对的,就是困扰众多患者的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常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剧烈疼痛性皮疹,不仅痛苦,且部分患者会遗留长时间的神经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的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病毒药物为主,但对于一些顽固性病例,效果有限。而中医理论认为,带状疱疹多与湿热毒邪蕴结有关,雄黄外用解毒杀虫,在古籍中就有治疗类似“蛇串疮”的记载,只是苦于其毒性,难以安全应用。

“现在,我们有了安全的雄黄转化产物——砷糖,”陈默在项目推进会上介绍,“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研发一种外用软膏,让砷糖能够有效地作用于带状疱疹病灶,发挥其抗病毒、止痛、促进愈合的作用。”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砷糖虽然水溶性较好,但如何使其在皮肤表面形成稳定的覆盖层,持续释放,同时保持其活性,是个不小的挑战。团队尝试了多种软膏基质,从传统的凡士林到现代的水凝胶,进行了无数次配方调整和体外释药实验。

“陈博士,你看这个!”一位药剂学专家拿着一份实验报告找到陈默,“我们参考了古代外用膏剂的一些制备方法,结合现代透皮吸收技术,用橄榄油和蜂蜡作为基质,加入少量薄荷脑促进透皮吸收,制成了一种新型软膏。初步测试显示,砷糖在其中稳定性良好,释药速率也比较理想。”

陈默接过报告,仔细看了起来。同时,他脑中想起了《抱朴子》中关于丹药外用的一些记载,多有使用油脂类基质调和的描述,这与眼前的方案不谋而合。“古人的智慧,有时候真的能给我们启发。”他感慨道。

软膏基质确定后,接下来是临床试验。伦理审查通过后,团队在几家医院招募了带状疱疹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组使用含砷糖的“深海解毒软膏”,对照组使用传统抗病毒软膏。

每一天,陈默都会关注试验数据的反馈。

“第一天,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有所下降,实验组略优。”

“第三天,实验组患者的皮疹红肿程度减轻更为明显。”

“第五天,实验组开始出现结痂,而对照组部分患者仍有新发水疱。”

随着时间推移,差异越来越显着。最终的统计结果令人振奋:使用“深海解毒软膏”的患者,平均止痛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了40%,皮疹结痂时间也缩短了40%左右,且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