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421章 春天的汽笛

第421章 春天的汽笛

2036年,泼水节。^x~k¢a~n?s*h?u¨w¢u/.·c^o`m^

缅甸北部的群山如同被泼洒了翡翠的巨兽,沉睡在初春的薄雾中。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泥土气息,混杂着缅桂和红椿木特有的清香,还有远处寨子里飘来的糯米饭和香茅草的混合味道。今天是泼水节,也是妙蛙段铁路正式通车的大日子。整个妙蛙河谷都浸泡在节日的喜庆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里。

“同心站”建在河谷一片开阔的平地上,背靠青山,面朝蜿蜒的河流。站房是融合了中缅建筑风格的现代设计,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屋顶微微上翘,仿佛随时要展翅飞向蓝天。站前广场上,彩旗招展,人群如织。克钦族的猎装、掸族的筒裙、德昂族的银饰、汉族的唐装……五颜六色,汇聚成一片流动的万花筒。孩子们手里拿着水枪和装满圣水的小盆,嬉笑着追逐,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老人们则聚在一起,低声交谈,脸上带着欣慰而略带迷茫的笑容,仿佛在确认这个“铁盒子”带来的不是梦。

林野站在站台边缘,手里习惯性地摸着那把跟随他多年的道尺。道尺冰凉坚硬,尺身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标记,那是他这些年走南闯北,参与各种铁路项目留下的印记。尺尾处,最近新添了一道浅浅的划痕,形状像极了小象的脚印,旁边还刻着歪歪扭扭的克钦文字。那是小觉,那个总跟在他屁股后面,眼睛亮得像星星的克钦族小男孩,用一块光滑的竹片精心刻上的。旁边还用克钦文写着:“谢谢林叔叔,谢谢阿米娜阿姨”。每次摸到这道划痕,林野心里都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暖烘烘的。

他抬起头,望向远处山脚下的铁轨。两条银灰色的钢轨,如同两条苏醒的巨龙,穿越丛林,跨过溪流,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最终消失在朦胧的晨雾里。这是妙蛙段铁路,连接华国西南与缅甸腹地的重要一段,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生动注脚。这条铁路,承载的不仅仅是货物和旅客,更承载着两国人民对和平、繁荣的共同期盼。

“呜——”

一声悠长、浑厚的汽笛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铁路延伸的方向。林野的心也跟着紧绷起来,他甚至能感觉到太阳穴在突突地跳。

一列崭新的电力动车组缓缓驶来。车头呈流线型,漆着华国标准的“复兴号”银灰色,但在细节处又融入了浓郁的缅甸民族风情。车头两侧,装饰着克钦族最珍视的孔雀羽毛图案,那翠蓝、金黄的色彩仿佛要活过来一般;车身中部,掸族精美的织锦纹样如同流动的彩虹,诉说着山地民族的热情与智慧;车窗下方,德昂族素雅的织锦图案,像一串串风铃,轻柔地诉说着平和与坚韧。车身侧面,用中缅双语烫金印着“共呼吸·同发展”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格外醒目。

“和平号!”有人激动地喊出声来。这个名字是华缅双方共同商定的,寄托了双方对和平的珍视,对发展的渴望。

列车越驶越近,车厢里传来的声音也清晰起来。第一排座位上,坐着一位穿着崭新隆基(克钦族传统服饰)的中年男子,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男孩。那男子是波尚大叔,妙蛙河谷里颇有威望的克钦族长老,也是这条铁路建设过程中,最早支持并参与协调的当地人士之一。,j+c\h.h-h′h?..c¨o,m*他脸上带着激动而自豪的笑容,不住地摸着隆基上的银饰。小男孩正是小觉,他今天特意穿上了新衣服,眼睛瞪得溜圆,好奇地打量着车厢里的一切,小手紧紧抓着波尚大叔的衣角。

在他们身后几排,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手里拿着一个样式古朴的铜铃,正是克钦族象征平安与祈福的“平安铃”。她就是老觉奶奶,小觉的奶奶,也是波尚大叔的母亲。此刻,她正闭着眼睛,嘴唇微微翕动,用带着浓重克钦口音的古老语言,哼唱着一首关于山、关于水、关于家园的古老歌谣。那歌声低沉、苍凉,却又充满了力量,仿佛穿越了时光,带着河谷深处千年的回响。偶尔,她会摇动一下手中的平安铃,清脆的铃声在车厢里轻轻荡漾,安抚着那些或许还带着些许不安的心。

站在靠近车头位置,身姿挺拔,穿着简洁干练的,是阿米娜。她有着克钦族姑娘特有的明亮眼睛和健康的肤色,此刻正用流利的缅语和汉语交替着,向车厢里稀疏的乘客,以及那些特意赶来站台送行的媒体记者和当地居民介绍着:“各位乘客,大家好!欢迎乘坐首班‘和平号’列车。请看,我们的车头设计,融入了克钦族的孔雀羽毛,象征着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