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终于像是耗尽了最后的力气,在铅灰色的天幕下,歇了片刻。?3/捌,墈·书/蛧- ^庚′辛·醉¢快?但这短暂的停歇并未带来晴朗的预示,天空依旧沉重得如同凝固的钢铁,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泥泞的工地,像一个巨大而狰狞的伤疤,横亘在这片饱经风霜的红土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腥气、机油燃烧的焦糊味,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属于失败和绝望的苦涩。
七号桥墩的位置,曾经是灾难的源头,如今却成了工地最繁忙、也最危险的焦点。巨大的打桩机,像一只钢铁巨兽,矗立在刚刚被“刺穿桩”稳固下来的基坑边缘,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粗壮的钢桩,每一根都足有水桶般粗细,被液压锤狂暴地、一锤接一锤地砸向大地深处。每一次重击,都让地面剧烈地颤抖,仿佛整片土地都在惊恐地战栗。沉闷的响声,如同远古巨人的心跳,穿透了潮湿、粘稠的空气,沉甸甸地砸在每个人的心上,传得很远很远,震得人耳膜生疼。
泥浆,那令人胆寒的血锈色泥浆,从桩孔中猛烈地、如同喷泉般地涌溅出来,带着浓烈的铁锈味和腐朽的气息,染脏了工装,染脏了大地。这泥浆,是七号桥墩塌陷的元凶,是这片土地古老诅咒的具象化,也是他们必须面对、必须征服的敌人。而现在,在刺穿桩的支撑下,他们似乎暂时稳住了阵脚,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林野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紧张地盯着打桩机,或者焦虑地关注着基坑内部的情况。他站在不远处的临时料场,距离七号桥墩大约有三百米,但那震耳欲聋的噪音和剧烈的震动感,却依然清晰地传递过来。料场,是工地的心脏之一,此刻却显得有些冷清,只有几个工人正小心翼翼地将刚刚由重型卡车从港口艰难运抵的第一批标准钢轨,从卡车上卸下,然后整齐地码放在相对干燥的高地上。
乌黑的钢轨,在阴沉的天空下,闪烁着一种冷硬、坚硬到近乎残酷的光泽。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截截被斩断的巨兽脊骨,等待着被重新连接,等待着承载起钢铁巨龙的重量。每一根钢轨的侧面,都清晰地烙印着制造标准:1435。这个数字,代表着国际通用的标准轨距,代表着铁路工程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规范。在如此阴霾、压抑的背景下,这个数字,在林野眼中,显得格外刺眼,也格外沉重。它像是一个无声的质问:1435毫米的轨距,你们真的能确保它稳稳地铺设在这片流淌着锈血的土地上吗?
林野的目光,从一根根冰冷的钢轨上扫过,最终落在最上面那根刚刚卸下的钢轨上。它还带着运输途中的尘土和卡车的余温,侧面的“1435”印记格外清晰。.k¨a*n′s~h¨u+q+u′n?.¢c,o?m/他想起几天前,在七号桥墩基坑边,自己是如何在那片血锈层前,做出了那个几乎颠覆所有原设计的决定。他想起老赵当时惊愕到带哭腔的吼叫,想起自己是如何用道尺,在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画出了新的坐标,命令他们打“刺穿桩”,穿透那层致命的血锈,锚进下面的灰岩。
“放弃基坑!”他当时吼道,道尺指向不断崩塌的烂泥潭,雨水顺着尺身上的血锈泥浆往下淌,“这层‘血锈’就是裹尸布!想活命,就得扎穿它!”
那是一个孤注一掷的决定,一个在所有人看来都近乎疯狂的赌博。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不是冲动,而是基于对地质资料的残片拼凑,是基于对殖民时代那些语焉不详的警告的解读,是基于一个工程师最本能的直觉——这片土地,这片血锈层,它就是最大的风险源,它必须被彻底无视,才能让1435毫米的轨距安全地跨越。
幸运的是,刺穿桩的效果超出了预期。虽然过程充满了惊险,几根钢桩在打入血锈层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甚至有桩身出现轻微的弯曲,但最终,它们还是稳稳地锚入了下面的灰岩,像几根巨大的钢钉,死死地钉住了那片曾经吞噬了混凝土基座的泥潭。基坑的边坡,在密集的桩阵支撑下,终于不再像之前那样疯狂地内陷和崩塌。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但林野知道,这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在这样的地基上,安全、稳定地铺设铁路。
“林总工。”
一个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林野回头,看到恩科西正站在那里。这位沉默寡言的刚果汉子,脸上新添了一道被碎石划破的浅浅血痕,像一条蜈蚣,横贯在他的颧骨和下颌之间。这道伤痕让他的脸看起来更加刚毅,也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沧桑。但他的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静,深邃的眼底,仿佛燃烧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火焰,那是一种混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