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沙哑得厉害,像是砂纸摩擦着铁锈,带着浓重的鼻音。他把手里的包裹递向林野,粗糙的手指微微颤抖。
林野心头一紧,郑重地双手接过。帆布包裹温温的,带着老张掌心的汗湿和体温。他一层层打开那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帆布。
里面静静地躺着两样东西。
一把道尺。不是崭新的制式装备,而是老张自己用了不知道多少年、手柄处的木质部分已被手掌的汗水和岁月的摩挲浸润得油亮光滑,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的深褐色。尺身的刻度边缘也有些磨损,金属边缘带着磕碰的小坑洼,每一道划痕都仿佛诉说着它与钢轨无数次亲密接触的故事。它老旧,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可靠。
另一件,是一小块橡胶垫片。正是沙棘堡会战中,他们日夜鏖战、反复测量、精心打磨、近乎“神圣”般对待的进口道岔专用胶垫样品。它只有巴掌大小,棱角已被磨圆,表面带着安装调试时留下的细微压痕,却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老张看着这两样东西,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他费力地翕动着嘴唇,声音哽咽:
“尺子…您带着。?3~w′w·d~.¨c·o~m·量钢轨,量人心,也量个…心安。”他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那光滑的尺柄,然后指向林野脚下的土地,“这胶垫…是咱沙棘堡的根儿…兄弟们的心血都在这上面了…您带着它,就像…就像带着兄弟们的心…到哪都别忘了…咱是从这戈壁滩上走出去的…”
林野的喉头剧烈地滚动了一下,鼻腔里涌起强烈的酸意。他用力握紧了手中那把承载着岁月温度的道尺和那块象征着沙棘堡战役胜利成果的胶垫,指尖传来的温度和坚韧的触感,像电流一样直击心脏。他抬起头,迎上老张那双饱含千言万语的眼睛,重重地、无比郑重地点头,每一个字都仿佛从肺腑中挤出:
“谢谢老张!我会带着!一定!”
这不仅仅是一把尺子和一块胶垫,这是沙棘堡精神的凝结,是战友们沉甸甸的信任和无声的送别。
离别的时刻迫近,交接工作紧张而高效地进行着。
在临时指挥部那张铺满图纸、数据记录和半杯凉透浓茶的桌子前,林野将所有的技术资料、后续详细的跟踪监测计划、人员设备的具体情况、以及他观察到的每一个潜在风险点和应对建议,事无巨细地向郭振德一一交代。每一份文件,他都详细标注了重点;每一个数据,他都反复确认了来源和精度。
他特别强调了几个关乎沙棘堡道岔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关键点:
“郭工,这几个位置,胶垫的弹性衰减速率和绝缘性能变化必须持续严密监测,哪怕微小的变化也要记录分析,它们是最敏感的‘晴雨表’。”林野的手指精准地点在图纸的几个关键区域,“还有曲股区域的几何尺寸稳定性,戈壁昼夜温差太大,热胀冷缩效应非常显着,常规的养护周期在这里可能不适用,必须摸索适合沙棘堡的模式。”
接着,他拿出了那份凝结着十五个昼夜心血的考核成绩单,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蓝批注清晰可见:“考核扣钱从来不是目的,”林野的语气严肃而恳切,“关键在于,要通过每一次考核,让每个人都像了解自己的手掌纹路一样,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真正明白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标准。下一步的核心工作,是要细化每一个岗位的技能清单——测量工、调整工、焊工、巡检员…把标准和要求分解到具体的操作动作上。这样,培训和考核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提升整体素质。‘铁力’、‘金鹰’的队伍也一样,要完全纳入我们的标准化培训考核体系,不能搞特殊化,也不能有遗漏。部检组最终看的,不是我们某个突击队的表现,而是整支队伍的整体素养和持久战斗力!”
郭振德站在一旁,听得无比认真,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神情中没有丝毫即将“接位”的轻松,反而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深知林野留下的不仅是资料,更是沙棘堡未来安全和荣耀的基石。
“明白!林工,你放心!”郭振德抬起头,眼神坚毅,“这事刻不容缓,我马上和赵大锤、技术室的同志们开会,立刻着手办!清单细化、培训强化、考核标准化,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沙棘堡的牌子,不能砸在我们手里!”他的承诺掷地有声。
启程的时刻终究还是到了。
没有盛大的告别仪式,没有冗长的讲话。一辆风尘仆仆的越野吉普车,孤零零地停在宿营区边缘的碎石路上,引擎低沉地轰鸣着,排气管喷出白色的哈气,仿佛也在催促着离别。
林野的行囊非常简单。一个半旧的深色登山背包,里面只有几件耐磨的换洗衣物;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