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285章 钢轨接骨术

第285章 钢轨接骨术

盯着坩埚底部。大约20-30秒后(反应时间由焊剂配方决定),当耀眼的白光稍弱,表明反应完成、熔渣与铁水已分离,焊工迅速用钢钎捅开坩埚底部的**自熔塞**(一个低温金属片)。**金红色的、炽热粘稠的铁水(温度仍高达约1600c)** 如同熔岩瀑布般,带着毁灭性的高温和刺目的光芒,轰然灌入下方的砂模腔体!砂膜瞬间变得透亮,仿佛要被熔穿!铁水迅速填满了轨缝,并将两根钢轨的端部彻底熔化!

7. **冷却与拆模:** 浇注完成后,焊工们紧张地等待着。寒风此刻成了助力,加速了冷却。大约5-6分钟后,砂模外部温度明显下降。焊工们小心翼翼地拆除夹具,敲掉外层已经烧结硬化的砂模。里面,是炽热通红、刚刚凝固成一体的钢轨接头,以及覆盖在顶部的一层灰白色的坚硬熔渣(氧化铝渣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8. **推瘤与粗磨:** 焊工立刻用特制的**推瘤机**(一种强力液压设备),“轰隆”一声,将焊缝顶部和两侧多余的焊肉(凸起的金属)和坚硬的渣壳强力推掉!火星四溅!接着,用**角磨机**装上粗砂轮片,对着焊缝区域进行初步打磨,去除大的凸起和不平整。

9. **精磨与探伤前准备:** 初步打磨后,焊缝区域仍然粗糙发黑。需要等待焊缝进一步冷却到接近环境温度(防止打磨高温改变钢轨内部结构)。这期间,工人们转向下一个焊接点。

**“钢铁医生”的终审:探伤工登场**

当第一组焊缝冷却到接近环境温度时,时间已过去近两个小时。寒风依旧凛冽,探照灯的光柱下,工人们呼出的白气连成了片。

就在这时,一辆轻型轨道车悄无声息地滑行到作业区附近。车上跳下两个人,背着沉重的仪器箱,箱子上印着醒目的超声波图案和“探伤”字样。领头的是工务段探伤工区的高级技师,姓秦,大家都叫他“秦b超”。

“郭主任!秦工报道!第一组焊完冷却好了吧?我们来‘体检’!”秦工的声音沉稳有力。

郭振德连忙迎上去:“秦工辛苦了!刚冷下来,温度正好!第一组在这边!”

探伤工是钢轨焊缝的“终极判官”。他们的仪器——数字式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仪——就像给钢轨做b超。秦工和他的助手迅速打开仪器箱,取出主机、连接线、各种角度的探头以及一小罐粘稠的耦合剂(通常为机油或专用凝胶)。

“来,小伙子,帮忙把耦合剂涂在焊缝两侧,要均匀涂满。”秦工指挥着张强。

张强依言,仔细地将冰凉的耦合剂涂在冰冷的钢轨焊缝区域。耦合剂的作用是排除探头与钢轨表面之间的空气,让超声波能顺畅地传入钢轨内部。

秦工熟练地将一个带角度的探头压在涂满耦合剂的轨腰上,手指在仪器面板上飞快地操作着。探伤仪的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复杂的波形图。他全神贯注,眼睛紧盯着屏幕:

* **原理简述:** 仪器通过探头向钢轨内部发射**高频超声波**。声波在钢轨内部传播,遇到内部缺陷(如气孔、夹渣、未焊透、裂纹等)或焊缝边界时,就会发生反射。探头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经过仪器处理,转换成屏幕上的波形和图像。经验丰富的探伤工,就能根据波形的形状、高度、位置等信息,精确判断焊缝内部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缺陷的性质、大小和位置。

标准严苛:铁路标准对焊缝探伤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任何超过规定尺寸(通常以毫米计,比如0.2mm当量的缺陷)的反射波,都可能被判为不合格。尤其是在钢轨受力最复杂的轨头(车轮碾压部位)和轨底区域,要求近乎完美。

秦工移动着探头,在焊缝两侧和轨头、轨腰、轨底各个关键部位反复扫查。屏幕上的波形随着探头的移动而跳跃、变化。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现场异常安静,只有寒风的呼啸和仪器偶尔发出的提示音。郭振德、林野、赵大锤、老金等人都屏住呼吸,紧张地看着秦工。这冰冷的仪器,决定着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钢轨接骨术”是否成功。

终于,秦工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第一组,轨头、轨腰、轨底,全断面扫查完毕。内部质量良好,无超标缺陷波!焊缝成型良好!** 可以进入精磨和外观修整工序!”

“好!”郭振德用力挥了下拳头,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一丝,“干得漂亮!下一组继续!抓紧时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