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262章 尺量无形墙

第262章 尺量无形墙

股“技术权威”的气场,却比陈杰更让人感到无形的压力。

林野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

“刘总,”他叫住正欲离开的刘振邦,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了过去。

刘振邦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惊讶,随即化为职业化的、程式化的微笑。他大约五十多岁,身材微胖,戴着一副金边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精明而略显疲惫的眼睛。他穿着笔挺的西装,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

“哦,是小林啊,”他点点头,语气平和,“会议都听完了?”

“嗯,”林野微微颔首,“听完了。刘总,关于探伤机器人识别微裂纹的算法,报告里提到的阈值设定,我想和您探讨一下。”

刘振邦扶了扶眼镜,脸上的笑容依旧,但眼神深处似乎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技术部门,尤其是这种前沿项目,最不缺的就是“意见”。他见过太多自以为是、指手画脚的人,最后往往闹得不欢而散。

“哦?你说说看。”他示意林野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自己也坐了下来,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倾听的姿态。

林野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客观而专业:“报告里提到的‘动态阈值自适应模型’,在理论上很完美。但是,我想提醒您,钢轨在实际运行中,尤其是在像洛省北部那样的极寒地区,热胀冷缩的变化是非常剧烈和复杂的。温度骤降时,钢轨会急剧收缩,焊缝处的应力会瞬间剧增。在这种特殊工况下,单纯依靠算法预设的‘动态’调整,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应力裂纹产生的微妙变化。阈值设定如果不够精细,或者调整的‘步长’过大,就可能在裂纹刚刚萌生、尺寸小于某个临界值(比如小于0.15毫米)时,将其误判为正常形变,从而造成漏检。”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试图更直观地表达他的担忧。“我之前在东北巡检时,遇到过类似情况。钢轨表面看起来完好无损,但通过精密仪器检测,发现内部确实存在微小的应力集中区域。如果当时有更精准的探伤设备,或许就能提前预警。阈值设定,不能仅仅基于实验室数据,必须充分考虑实际工况的极端性和复杂性。”

林野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他不是在质疑对方的水平,而是在基于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个可能被忽视的风险点。¢w′o,d!e*s¨h^u-c′h¢e.n`g?._c?o?m′他甚至提到了一个具体的数值——0.15毫米,这是他根据以往事故分析和经验判断的一个关键阈值。

刘振邦听着,脸上的笑容始终没有变化,甚至偶尔还会点点头,表示“嗯,你说得有道理”。但他的眼神,却像一面光滑的镜子,将林野的话原封不动地反射了回去,没有吸收,也没有认同。

等林野说完,他轻轻拍了拍手,像是在驱赶什么看不见的东西。

“小林啊,”他的声音依旧温和,甚至带着一丝长辈般的关怀,“你的经验是宝贵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一线的实践,是理论无法替代的财富。”

林野心中一喜,以为对方听进去了。

“不过,”刘振邦话锋一转,脸上的笑容变得有些模糊,“这次项目是国际合作,框架和算法都是外方主导的。我们作为合作方,主要职责是做好应用层面的配合,比如提供本地化的工况数据、进行初步的测试验证等等。算法的核心部分,他们有自己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开发团队,我们贸然提出改动,恐怕……”

他顿了顿,镜片后的眼睛看向林野,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安抚。

“……嗯,你的建议,我会记下。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也体现了你负责任的态度。不过,项目有既定的框架和流程,不是哪一个人能够随意更改的。你的想法,有机会再提,或者,可以在后续的应用测试中,通过实际数据来验证你的观点。”

话语客气,甚至带着一丝赞许,但那轻轻巧巧的“框架”、“主导”、“配合”几个字,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林野刚刚提出的、可能关乎项目成败的关键建议,硬生生地挡在了门外。他不是不相信林野的经验,而是不相信林野的经验能够撼动“国际规则”和“技术权威”所构建的体系。

林野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他看着刘振邦那张和善而疏离的脸,仿佛看到了无数张相似的、带着同样公式化笑容的脸。他明白了,这堵墙,依然存在。

这堵墙,不再是陈杰那样赤裸裸的恶徒用权力和恶意筑成的、充满火药味的壁垒。它变得更加隐蔽,更加坚固,甚至带着一种“合理”的光环。它是由“技术权威”的傲慢、“国际规则”的束缚、“项目框架”的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