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再是一条简单的物理曲线,而是一条刘成腐败灵魂的映射曲线!耦合剂中的某种机制——或许是之前所有发现的传感器的综合效应,或许是另一种更加隐秘的、专门用于极化曲线窃听的传感器网络——正在通过这条曲线,窃听、记录、甚至放大刘成的每一次腐败行为,并将其转化为对钢轨安全的潜在威胁。+我!地?书+城. !埂*芯?蕞,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野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他需要停下手中的工作,深吸几口气,让剧烈跳动的心脏稍微平复下来。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城市的喧嚣似乎离他很远。他意识到,omega的技术,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工业间谍或数据篡改,他们竟然将腐败行为与物理世界的安全风险,通过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伦理和道德底线的践踏。
他重新回到工作台前,决定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他发现,这条极化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通过对比不同时间采集的数据,他敏锐地察觉到,曲线的参数——i_critical、Δe_pa_tran——似乎在缓慢地、但确凿无疑地发生变化。他将这些变化曲线,再次与审计报告中刘成最新的腐败记录进行比对,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吻合!今天测得的曲线,可能比昨天更“陡峭”(i_critical更高,受贿更频繁)、更“狭窄”(Δe_passive更窄,贪婪更深)、更“脆弱”(e_tran更低,权力滥用更甚)。它像一面实时更新的、反映腐败深度的魔镜,而镜子的背面,是钢轨的呻吟。
更可怕的是,这种传感器网络的存在和工作,其施加的电场和化学反应,严重破坏了钢轨表面自然形成的、起保护作用的钝化膜的稳定性和修复能力。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它导致钢轨在耦合剂环境中的腐蚀速率提高了42.7%!而这个提高的百分比,与刘成上台后官方宣称的“兰星线事故率下降值”绝对值相同,符号相反!安全数据的“改善”,掩盖的竟然是腐蚀速率的飙升!这难道是omega和刘成联手导演的一出数据戏法,用虚假的安全感,麻痹公众,掩盖真实的危机?
林野的眉头紧锁,他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难题,更是一个涉及权力、利益、道德和生命的巨大旋涡。他必须找到破解这个“腐败映射”的方法,不仅要揭露刘成的罪行,更要阻止这场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他尝试深入分析极化曲线的过钝化区,希望能够从中获取更多关于传感器网络结构和运作方式的信息。然而,当他将扫描电位推向高于e_tran的区域时,意外发生了。钢片工作电极表面,突然出现了一个细小的、冒着气泡的蚀坑!同时,探伤仪发出尖锐的警报声,提示电极发生严重腐蚀甚至可能穿孔。
林野立刻停止扫描,仔细观察钢片。蚀坑不大,但边缘非常尖锐,呈现出典型的点蚀特征。他查阅资料,明白了原因:传感器网络存在一个强大的反制机制。当外部试图窥探过钝化区的秘密时,它会可能在钢轨/耦合剂界面施加一个瞬时的、极强的阳极电流脉冲,导致钢轨局部区域发生严重的点蚀、晶间腐蚀甚至穿孔!这就像一个守卫着黑暗秘密的恶灵,任何试图揭开它面纱的行为,都将受到最严厉的物理惩罚。
分析过钝化区风险巨大,甚至可能直接损坏钢轨样品。林野知道,他需要一种更巧妙、更安全的方法。
他沉思良久,一个大胆的策略在他脑中形成:既然直接冲击过钝化区会触发反制,那么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在相对安全的“维钝区”制造特征拐点,诱导传感器网络将其识别为某种“特征信号”或错误状态,从而触发其内部存储信息的泄露。
他的策略是:施加阴极保护,在“维钝区”制造特征拐点,触发信息显影。
他首先将工作电极(钢片)的电位,通过恒电位仪,精确地控制在维钝电位区间内一个相对安全的恒定值(例如,维钝区中点电位e_mid)。并维持一段时间,使体系达到稳定状态。阴极保护电位的选择非常关键,既要确保钢片处于钝化状态,又要避免过度保护导致氢脆等副作用。
然后,他引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阴极电流扰动。在恒电位控制下,他利用探伤仪向体系施加一个小幅值、低频的正弦波阴极电流扰动(叠加在维持恒电位所需的背景阴极电流上)。扰动的幅值和频率经过反复计算,旨在不破坏整体钝化状态的前提下,在稳定的维钝电流平台上制造出微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