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37章 钢轨上的数据幽灵

第37章 钢轨上的数据幽灵

他做了一件思考已久的事——购买一套正版的测绘软件学习资料和在线课程(不再是网盘里的破解版)。

工区的早会依旧。巨大的屏幕上,各种数据图表光鲜亮丽。陈大奎背对着这片虚假的繁荣,声音洪亮,唾沫横飞:

“同志们!数据真实重于泰山!是我们京哈线安全畅通的生命线!尤其是我们的轨检数据、巡检数据,那是高科技的结晶!是无数眼睛盯着的东西!掺不得半点假!段里新上了更先进的‘数据稽核分析平台’,引入了人工智能算法!任何异常的轨迹、不符合力学规律的移动、时间空间的逻辑错误,都逃不过系统的火眼金睛!造假者,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开除路籍!追究刑事责任!这不是吓唬你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数据的纯洁性!要像敬畏规章一样,敬畏数据的真实性!”

林野站在人群后排,微微低着头。`0_0/暁\说′惘¨ ?冕^肺·跃/犊+他的手指在工装裤口袋里,轻轻摩挲着那台二手移动工作站冰凉的金属外壳。口袋里另一部旧手机的屏幕上,一个简单的监控界面正亮着:显示着三个进度条,分别代表着此刻正在工区料场角落“行走”的老周、老孙和另一个客户的“幽灵巡检”里程。

听着陈大奎用最激昂的语调,扞卫着那个早已被各种形式主义考核和底层生存困境蛀空的“数据真实”神话;感受着口袋里那无声跳动的、由精密惯导系统数据流驱动的、完美的虚假轨迹;林野的嘴角,无法抑制地向上扯动,形成一个极其复杂、充满无尽荒诞与疲惫的弧度。

原来最顶级的黑色幽默,是用国家重器级的定位导航技术,去伪造一个底层工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完成的、形式主义的足迹;是用卫星和陀螺仪编织的谎言,去对抗那个建立在更多谎言之上的、道貌岸然的数据牢笼。

他无声地咧开嘴,像是在笑,又像是在无声地哭泣。在这套由钢铁、数据、规章和生存压力共同构筑的、庞大而冰冷的“铁路生存算法”中,他只是一个卑微的、游走在信号阴影里的数据幽灵,用一行行代码和冰冷的坐标,计算着自己和身边人那一点点可怜的喘息空间。而陈大奎们,则是站在灯火通明的指挥中心里,对着这片由虚假数据支撑起来的“安全”图景,高声朗诵着建造者颂歌的人。钢轨延伸向远方,如同两条永不交汇的平行线,一条承载着飞驰的列车和光鲜的报表,另一条,则浸满了道路缝隙里,无声渗出的汗与血。## 第三十七章:钢轨上的数据幽灵 (续)

,!

料场角落的“幽灵仪式”进行得愈发纯熟。林野像一位操控着无形提线的傀儡师,在移动工作站幽蓝的屏幕光晕下,指尖跳跃,代码流淌。那台淘来的二手thinkpad p系列风扇嘶鸣着,如同在吟诵一曲不为外人所知的、关于数据与生存的晦涩赞歌。

老周、老孙,还有其他几位饱受病痛折磨或纯粹被形式主义压垮的老师傅,成了“幽灵代跑”的稳定客户。林野的收费低廉得近乎“慈善”——5元/公里。但架不住需求旺盛。一个下午,在料场那堆锈蚀轨枕的掩护下,他能同时“附魔”五六个手环,让虚拟的足迹在不同的合规路线上悄然铺展。每月近三千元的额外收入,像一股浑浊却解渴的泉水,暂时缓解了父亲药费和家庭开销的巨大开支。

他用这笔钱,做了两件事。一是给父亲换了最新的进口降压药,那精致的银色药盒,不再需要用屈辱和漫长的排队去换取。二是郑重其事地购买了一套正版的测绘专业在线课程和一套基础gis软件(地理信息系统),不再是网盘里那些功能残缺的破解版。知识,成了他在这片数据荒漠中,为自己开凿的另一口深井。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陈大奎口中的“人工智能稽核平台”,并非空穴来风。

* * *

第一个异常标记,毫无征兆地降临在老周的巡检数据上。

那天林野像往常一样,在仿真软件里为老周定制了一条完美的路线:从工区料场东门出发,沿厂区围墙外的乡村小路缓行约1.5公里,绕过一个废弃的泵房后折返。速度设定为均匀的4.8km/h。整个过程预计耗时约18分钟。脚本顺利运行,数据流稳定注入老周的手环。

第二天下午,老周却黑着脸找到林野,把他拽到工具房最深处,压着嗓子,声音带着后怕:“小林,出事了!”

他哆嗦着掏出手机,点开工务段安全生产app的后台通知消息:

> **巡检数据异常标记通知:**

> 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