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忍耐?我们怎么忍耐?我们的孩子等着吃饭!我们不想闹事,但如果我们饿肚子,我们只能停下来!”
李明只能一次次地重复着同样的承诺,但每次回头,面对老板的质问,他又只能哑口无言。老板认为是他管理不善,导致成本超支,要求他进一步压缩开支。这让李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工人,一边是咄咄逼人的老板。
除了进度和资金,项目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琐事。比如,当地政府突然出台了新的环保规定,要求工地增加防尘措施,这又增加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比如,与当地社区的纠纷,因为施工噪音和交通堵塞,附近居民经常来工地闹事;比如,工人之间的矛盾,不同国籍、不同工种的工人因为文化差异和利益冲突,时常发生口角甚至肢体冲突。
,!
李明感觉自己像一个消防员,每天在工地上四处奔走,灭火。他身心俱疲,却看不到任何尽头。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一次,在暴雨后的工地上,他看到几个工人坐在泥泞里,沉默地抽烟。雨水冲刷着他们的工装,也冲刷着他们脸上的表情。那一刻,他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觉得自己就像他们中的一员,被卷入这场混乱的项目中,身不由己。
他给王总打了电话,想倾诉一下自己的困境。
“王总,这个项目……太难了。进度、资金、工人……我感觉我快撑不住了。”
电话那头,王总沉默了几秒,然后叹了口气:“小李,我知道你不容易。但是,公司把这个项目交给你,就是相信你。困难是肯定的,但总得有人去解决。你想想办法,再坚持坚持。等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
王总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李明心中最后一点幻想。他明白了,没有人能帮他,他只能靠自己。他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开始反思,为什么项目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是管理问题?资金问题?还是老板的决策问题?他发现,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老板过于追求利润,压缩成本,导致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又导致工人工资拖欠,工人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进度;进度滞后,又导致老板更加不满,进一步压缩成本……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只埋头解决眼前的问题,必须从根源上找到突破口。他开始主动与老板沟通,不再只是汇报问题和解释原因,而是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在一次会议上,他鼓起勇气说:“老板,我想坦诚地谈谈项目的问题。我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进度和资金,而是我们整体的策略出了问题。为了追求利润,我们牺牲了太多东西,包括工人的利益、质量、甚至安全。这导致工人离心离德,管理混乱,最终影响了项目的进展。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项目很可能无法按时完成,甚至亏损。”
老板愣住了,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老板沉默了良久,才缓缓开口:“小李,你的意思是,是我的错?”
李明深吸一口气:“不完全是老板的错,是整个项目管理的问题。但老板作为决策者,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如果我们现在不调整策略,等下去只会更糟。”
老板看着李明,眼神复杂。他似乎被触动了,但多年的生意场经验让他很快恢复了镇定。他摆摆手:“好了,小李,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我再想想。”
这次沟通并没有立刻带来改变,但李明感到,自己至少让老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明白,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他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推动项目走向正轨。
从这次经历中,李明学到了宝贵的教训:在复杂的环境中,技术能力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他必须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项目的整体运作,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虽然过程艰难,但他感觉自己正在一点点成长,从那个初出茅庐的工程师,向一个真正的项目管理者转变。
欠薪的阴影,像乌云一样,悄无声息地笼罩了整个工地。
李明最初是从工人们的窃窃私语中察觉到不对劲的。在食堂吃饭时,他偶尔会听到一些工人聚在一起,用他们听不懂的语言低声交谈,脸上带着焦虑和不安。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孟加拉籍的工人,偷偷摸摸地往一个破旧的信封里塞钱,然后小心翼翼地塞进怀里,眼神里充满了恐惧。
“他们在说什么?”李明问旁边的阿强。
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