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只懂得仰望星空的少年,他开始学会脚踏实地,在现实的土壤里,一点点地扎根,生长。麻辣香锅的热气和辣味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弥漫开来,驱散了潮湿的凉意。林野狼吞虎咽地吃着,每一口都像是嚼碎了这两个月来的委屈和焦虑。辛辣过后,是微微的灼烧感,从喉咙一直蔓延到胃里,这感觉让他觉得真实,觉得活着。他放下筷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松快了许多。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张工发来的微信消息:“林野,明天有个小型的项目讨论会,你把你负责的那部分沉降数据分析整理一下,到时候一起过来听听。”
林野立刻坐直了身体,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敲击着回复:“好的张工,没问题,我会准备好的。”
放下手机,他看着空了大半的餐盒,又看了一眼电脑屏幕上打开的隧道数据分析软件。饥饿感已经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重新点燃的工作热情。他打开了自己整理的数据文件,开始重新梳理。这两个月,他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这些枯燥的数据上。xx地铁延伸段的隧道,穿越的是一片复杂的地质带,沉降监测至关重要。他参与的部分,主要是对前期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统计和趋势分析,为后续的稳定性评估提供基础。
起初,这项工作对他来说简直是折磨。密密麻麻的数字,不同单位制之间的转换,各种监测仪器的误差分析,让他头昏脑胀。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做科研。有好几次,他看着屏幕上那些跳动的曲线,感觉自己的大脑像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
,!
但他没有放弃。他想起自己当初选择隧道工程专业的初心,想起那些在课本上看到的宏伟的隧道工程,想起自己憧憬着能亲手参与建设这些地下巨龙。这份初心,像一盏微弱的灯,在迷茫和沮丧的时候,总能给他带来一丝光亮。
他开始笨拙地学习。他利用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一遍遍地看项目介绍材料,向张工和办公室里其他比较和善的工程师请教。他发现,其实那些看似枯燥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某个监测点突然出现异常沉降,可能意味着下方遇到了未探明的溶洞,或者附近有违规施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仿佛能“看到”隧道深处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有挑战性。
他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呈现数据。除了常规的表格和折线图,他还学习了如何使用origin和matlab等软件绘制更直观的散点图、等高线图,甚至尝试着构建简单的预测模型。当他的分析报告第一次得到了张工的口头表扬时,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比吃到任何山珍海味都要强烈。张工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子,有点东西啊,继续努力。”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值了。
所以,当张工再次要求他准备汇报材料时,他不仅没有感到压力,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他花了整个晚上,把所有的数据重新核对了一遍,调整了图表的布局,增加了对异常数据的标注和初步解释。他把报告打印出来,又仔仔细细地校对了一遍,直到确认没有错漏,才带着材料,精神抖擞地走进了会议室。
会议室里,坐着项目组的主要成员,还有几位研究所的领导和外聘的专家。气氛比平时办公室里要严肃得多。林野有些紧张,他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把打印好的报告放在面前,手心里却微微沁出了汗。
会议开始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依次进行汇报。轮到隧道沉降监测分析部分时,张工示意了一下,林野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实习生林野,接下来由我汇报一下xx地铁延伸段隧道沉降监测的初步分析结果。”他的声音有些发颤,但努力保持着镇定。
他打开自己制作的ppt,开始讲解。屏幕上,是他精心绘制的各种图表和数据曲线。他条理清晰地介绍着监测点的布设情况、数据采集频率、主要的分析方法,以及他发现的一些初步规律和异常情况。虽然他的表达还略显稚嫩,有些专业术语的发音也不够标准,但他对数据的熟悉程度和逻辑分析的条理性,却让在场的不少人都微微点头。
汇报进行到一半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突然发问:“小林啊,你报告里提到的k12+450到k12+500段,沉降速率比其他区段要快,你分析过具体原因吗?有没有可能是监测仪器本身的问题?”
这个问题直接而尖锐,一下子把林野问住了。他没想到专家会这么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