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尊重,让林野感到一种久违的慰藉。原来,技术本身,或者说,像张工这样将技术做到极致的人,是值得被这样温柔对待的。周雯,就像投射在测绘社这片“技术荒漠”上的一道纯净的“白月光”,象征着技术与生活美好一面的连接,象征着在冰冷现实之外,还存在着一份基于纯粹价值的认同与温暖。
这份感觉,让林野对测绘社的归属感更加强烈,对技术之路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他甚至开始幻想,如果自己也能像张工一样,在某个领域磨砺出过硬的本领,赢得真正的尊重,是否也能拥有这样一份平凡的、带着烟火气的温暖?周雯那清澈的眼神,成了他心中一个朦胧而美好的象征。
,!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在最美好的时刻,投下最冰冷的阴影。这道“白月光”的存在,非但没有驱散现实的黑暗,反而因其纯净,更映照出了某些角落的肮脏。
风波起于一次对测绘社而言“重要”的任务。
学校计划对一段使用了多年的校内实习铁道线(主要用于机车驾驶专业学生练习)进行轨道几何状态全面复测,评估其安全性和是否需要大修。任务不大,但数据要求相对精确,且关系到学生实训安全。后勤处本想外包,但因预算有限,最终决定交给“有经验”的测绘社来完成,也算是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
张工接下了任务,神情凝重。“这次不是练手,数据要进报告,要负责的。”他挑选了林野、王海和另外两个操作最稳的社员组成小组,亲自带队。动用了社里最好的设备——那台被林野摸透了“脾气”的索佳set2x,以及一台勉强堪用的电子水准仪。
复测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盛夏的烈日炙烤着铁轨,空气仿佛都在燃烧。汗水浸透了每个人的工装,紧贴在身上。林野负责全站仪的核心观测和数据采集,精神高度集中。他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每一个测站都反复整平,每一次读数都屏息凝神,记录一丝不苟。王海等人轮换着扶棱镜、跑尺,在滚烫的道砟上深一脚浅一脚。张工则像定海神针,不断巡查,检查仪器状态,复核关键数据。
连续奋战了三天,外业数据采集终于完成。接下来是更为繁琐和关键的内业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林野主动承担了最核心的数据平差计算和轨道几何参数(轨距、水平、高低、轨向)的分析工作。他把自己关在仓库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海量数据,运用课堂学过的平差理论和张工传授的实战经验,一遍遍计算、调整、验证。
就在报告即将成型的最后关头,林野在复核一组关键区段的水平(超高)数据时,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小却无法忽略的系统性偏差!该区段设计理论超高值是75mm,但根据平差后的实测数据计算,平均值只有72.3mm!而且连续几个测点的偏差都稳定地偏小!2.7毫米的差距,对于高速运行的列车或许不算致命,但对于这条主要用于低速实训的线路,也超出了安全冗余范围!更重要的是,这偏差如此稳定,绝非偶然误差!
林野的心猛地一沉。他立刻调出原始观测记录,仔细核对。记录清晰无误。他又检查了仪器设置和计算过程,没有发现问题。难道是仪器本身的系统性误差?他立刻想到了自己之前发现的温度漂移规律,但这次观测时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且已做了修正。¢精,武′暁`税·枉, *吾?错?内*容,他反复核算,结果依然指向那个不容置疑的结论:该区段轨道实际超高值,低于设计值!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长期使用后,轨道可能发生了不均匀沉降或变形,导致超高不足!在曲线地段,超高不足会直接影响列车过弯的稳定性和乘客舒适度,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脱轨风险!
林野立刻将发现报告给了张工。张工的脸色瞬间变得无比凝重。他亲自坐到电脑前,调出原始数据、平差过程和计算结果,一项项复核。仓库里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张工的眉头越锁越紧。
“数据……没错。”张工最终抬起头,声音沙哑,带着难以置信的沉重,“计算……也没错。问题……出在轨道本身。”他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见鬼了……这条线每年都简单检查,怎么会……”
问题确认了,下一步就是上报。张工拿起电话,准备打给后勤处负责此事的刘科长(正是张明父亲的下属)。就在这时,仓库门被推开了。
张明走了进来。他依旧穿着那身笔挺的工装,头发一丝不乱,脸上带着惯常的从容。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张工,忙着呢?”张明扫了一眼电脑屏幕上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