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先生,标准的意义就在于树立标杆,追求卓越难道有错吗?”
“追求卓越没错,” 苏明远接过话茬,语气平和却极具分量,“但卓越不应是闭门造车的孤芳自赏,而应是开放包容的共同进步。′n.y\d·x~s¢w?.~c-o/m~苏氏集团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研发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其综合性能不仅达到,甚至在某些关键指标上超过了汤姆先生提出的标准,但它的生产成本却降低了30%,且更易于回收利用,符合当下绿色环保的趋势。”
他示意助手将一份资料分发给在场的核心成员。
“这是我们新型材料的测试报告和应用案例。” 苏明远继续说道,“我们认为,标准的制定应该兼顾技术领先性和经济可行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我们提议,在核心性能指标中,增加对材料综合性价比和环保属性的评估维度。”
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低语。代表们传阅着苏氏集团的资料,脸上露出了惊讶和思索的表情。苏氏集团的技术实力,远比他们想象的要雄厚。那份测试报告的数据详实严谨,应用案例更是覆盖了多个高端领域,极具说服力。
米歇尔拿起报告,仔细看了几页,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苏氏集团的提议很有价值。汤姆先生,或许我们可以基于苏氏集团提供的数据,重新审视一下相关指标的设定,寻求一个更平衡的方案?”
汤姆的脸色有些难看,但在苏氏集团拿出的硬实力面前,他无法直接反驳,只能悻悻地说:“可以讨论。”
第三章:管理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核心性能指标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的议题是“供应链管理规范”。这一直是行业的痛点,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的效率、透明度和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
来自美国的安德森集团代表提出了一套基于传统层级供应链的管理规范,强调核心企业对上下游的绝对控制。
“安德森先生的方案在过去或许有效,” 苏明辉再次发言,“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今天,这种‘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是否还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他走到会议室前方的电子屏前,助手切换出苏氏集团“智慧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演示界面。
“苏氏集团提出的是‘去中心化’与‘协同化’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苏明辉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我们的系统建立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供应链全流程的实时数据共享和不可篡改记录。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到终端销售,每一个环节的信息都对所有授权参与者开放。”
屏幕上,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流动清晰可见。
“这意味着什么?” 苏明辉看向众人,“意味着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系统都会自动预警;意味着上下游企业可以基于实时数据协同决策,大幅提高效率;意味着中小企业也能凭借自身的信用和数据,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机会,而不是完全依赖核心企业的‘恩赐’。”
他指向一个数据模型:“这是我们在东南亚市场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入这套系统后,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提升了40%,库存成本降低了25%,中小企业的参与度和存活率提高了30%。更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供应链的‘绿色追踪’,每一个产品的碳足迹都可以被精确计算。”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苏氏集团展示的管理模式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套技术系统,更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一种更开放、更平等、更高效的商业生态构想。
“这……这太理想化了吧?” 一位日本企业的代表忍不住质疑,“数据共享?这意味着要暴露企业的核心数据,谁能保证安全?”
“安全问题正是我们系统的核心优势之一。” 苏明远补充道,“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特性和分布式存储,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我们还建立了多层级的权限管理体系,企业可以自主控制数据的共享范围。信任,不应该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控制之上,而应该建立在透明和规则之上。”
米歇尔若有所思地敲击着桌面:“苏氏集团的管理理念,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商业逻辑的革新。我认为,这完全有资格成为新的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次,反对的声音明显减少了。更多的人开始思考,苏氏集团的模式是否真的代表了未来。甚至连一直持保留态度的汤姆,也在低头仔细研究着苏氏集团提供的案例资料。
第四章:话语权背后的分量
会议持续了三天,充满了激烈的争论、智慧的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