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眼便看出这纸品的价值,不少人都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其中一位做书画生意的商人说道:“陈公子,你这纸用来作画写字确实是绝佳呀,我那店里时常有文人墨客来寻好纸,若是能进购你的纸品,想必生意会更好呢。”
另一位经营账房用品的商人也附和道:“是啊,我瞧着这普通的记账纸,质地坚韧又顺滑,用来记账那是再好不过了,我也有意向与陈公子合作啊。/t^a+y′u¢e/d_u·.·c/o-m-”
陈远见众人如此热情,心中满是欢喜,赶忙说道:“各位前辈若有意合作,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我这边定会保证纸品的质量,价格方面也定会给大家一个合理的优惠。”
就这样,在这场宴席上,陈远结识了不少杭州当地的商界人士,初步谈成了好几笔合作意向。接下来的几日,他便忙着与这些商人进一步商讨合作的细节,比如供货的数量、价格、交货的时间和方式等等。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有一部分本地的造纸作坊主听闻陈远的纸品要打入杭州市场,觉得自家生意受到了威胁,便开始暗中使绊子。他们四处散播谣言,说陈远的纸品虽然看着好,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发黄变脆,质量并不可靠。
这谣言一经传开,原本已经谈好合作的几位商人心里也犯起了嘀咕,纷纷找到陈远,想要再观望观望。陈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中焦急却也明白,必须得尽快澄清这些谣言才行。
他先是找到那位商界前辈,向他说明了情况,前辈听后,皱着眉头说道:“哼,这些人见不得别人好,净使些下三滥的手段。陈公子,你莫慌,咱们拿出证据来,让他们无话可说。”
陈远思索片刻后,决定举办一场公开的纸品质量测试。他邀请了杭州城里几位有名望的文人、账房先生以及之前有意向合作的商人来参加。在众人的见证下,他拿出自家的纸品和本地其他纸品一同做对比测试,从耐保存性、书写顺滑度、纸张韧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展示。
经过一系列的测试,结果一目了然,陈远的纸品各项指标都远超那些本地纸品,根本不存在谣言中所说的问题。在场的众人这下彻底信服了,原本动摇的商人也纷纷坚定了与陈远合作的决心。
解决了谣言危机后,陈远的纸品在杭州城的销路彻底打开了。他又趁热打铁,根据杭州市场的需求,推出了几款定制化的纸品,比如带有杭州特色图案水印的宣纸,专门为账房设计的便携账本纸等等,深受市场欢迎。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陈远在杭州城的人脉也越来越广。他时常与那些商界人士交流生意经,学习杭州本地的商业经营模式,还借鉴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运用到自家纸铺的运营当中。
不仅如此,陈远还结识了一位擅长水运的商人,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开辟一条新的纸品运输渠道,通过水路将纸品运往杭州周边的城市,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
在拓展业务的过程中,陈远也不忘回馈社会。他听闻杭州城有一些贫困的学子因为买不起好纸而影响学业,便主动捐赠了一批纸品给当地的学府,此举赢得了不少文人墨客和百姓的赞誉,也让陈氏纸铺在杭州城的口碑越来越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远在杭州城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无人知晓,到如今成为杭州商界的一颗新星,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毅力以及那一份对商业的热忱,在这繁华的杭州城站稳了脚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而他的目光,也已经开始投向更远的地方,期待着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让陈氏纸铺的名号更加响亮,让自己的商业帝国越发壮大。
随着与各方合作的深入,陈远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那就是随着业务量的急剧增加,纸品的原料供应开始有些吃紧了。原本在老家的那些原料供应商,产量已经难以满足杭州这边的需求,而且长途运输成本颇高,还容易出现延误交货的情况。
陈远意识到必须得在杭州本地寻找可靠的原料供应商才行。于是,他开始四处打听,走访杭州周边的一些村落和山林,寻找合适的造纸原料产地。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隐居在山林间的老者,老者虽看似平凡,却是对造纸原料极为精通。老者带着陈远在山林中穿梭,给他指出了几种极为优质且产量可观的造纸原料,还传授了一些辨别原料好坏以及采集保存的方法。
陈远如获至宝,赶忙与当地的村民协商,雇佣他们帮忙采集原料,并按照合理的价格进行收购。有了稳定的本地原料供应,纸品的生产再也不用担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