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开局杰顿幼体,进化从环太平洋起 > 第33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4k加更)(补充点设定)

第33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4k加更)(补充点设定)

多数情况下,它们的防护层更像是包裹在主体框架外的合金蒙皮。

至于机甲入水的问题,其实也不难解释,无非就是除了部分重要部件之外其余部分直接浸水罢了,白杰推测其内部仅关键区域设置密封舱,其余结构直接与海水接触,如同巨型金属骨架在海洋中移动。

就像是一个金属架子直接立在海水里一样。

其实从一些网上流传的资料来看,早期的机甲猎人似乎也不是这种风格,那些第一代机甲之中最早的几款似乎也都是些重量在七八千吨的大家伙。

初代机甲确实存在过近万吨级的重型设计,比如说第一代地平线勇士,重量高达八千吨。

如果参照现代海军装备,对比一下,排水量五千吨的驱逐舰通常都是百米级别的舰体,而高度八十米的初代机甲若达到七八千乃至上万吨自重,完全符合常规材料力学标准。

按理说这样的重量对应机甲猎人七八十米的体型才是正常,至少这样对比起来就合理得多了。

但是之后的机甲猎人却是越来越轻,到了第五代尤里卡突袭者似乎就更轻了。

所以或许机甲猎人的发展思路就是这样的,在保持战斗力和体型的同时,尽量减轻自重。以此来获得更快的速度和灵活度。

尤里卡突袭者的最显着标签也是这么描述:“它是最快的”。

不过这种机甲科技的迭代还有演化轨迹都展示出明确的研发思路:在维持基础战斗规格的前提下,通过材料革新与结构优化持续降低自重。

最主要的是不仅提升动作速率与战术灵活性,还要更大幅缩短跨洋部署周期——好比一架万吨级机甲横渡太平洋所需的海运时长,还有运输成本,怎么可能比得上两千吨级机甲通过空中平台投送的效率呢。

否则动不动就是接近万吨的庞然巨物,运输起来跨越太平洋少说也得用去十天半个月了。

至于机甲猎人为何非要保持那么巨大的体积?

除了“要和开菊兽肩并肩”这种大概不太靠谱的原因之外,或许是因为它本来就没办法做得更小。

单单考虑早期普遍采用的核能动力核心就知道了,核动力发动机的小型化可是个技术难度极高的高精尖问题。

初代机甲普遍采用的核动力系统,其反应堆的微型化至今仍是尖端科技难题。

真以为钢铁侠的微型反应堆是现在人类能搞出来的啊?

更何况钢铁侠的那个反应堆用的新元素也是从宇宙魔方中提取出来的。

而与机甲猎人相配套的传动装置与液压机构同样需要占据庞大空间,诸如或许可以用作力量输出的重型液压机,正常来说体积也都是极大的。

所以最后就形成了这样的机甲制造标准:以巨型动力核心和机械骨架为基础,搭配轻型材料和防御力相对普通的轻量化装甲,以此构成足以和开菊兽肉搏的机械体。

当然以上猜测仅仅只是猜测,对错不论。(就当是为了逻辑自洽的设定补充)

大口吸收着尾立鼠剩余的生物质,白杰就这样漫无边际的想着,倒也不能说是无所事事,毕竟白杰大概是很难避免在之后的某个时间里要与人类产生接触的。

对于这个环太平洋世界中人类最直接表现出的力量:机甲猎人,当然是越了解越好。

毕竟多了解一下机甲猎人的设计逻辑也是具有战略价值的,即便只是基于记忆中的影像资料与物理表现的逆向推导,也能为后续行动提供基础认知框架。

因此即便只是猜测也绝非毫无价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